当宋金刚的大军赶到高阳城下之时,守军并没有投降,
城拒收。
宋金刚大军的行进速度虽然奇快,却也没有逃脱敌情司方面的监视,高畅方早就对此有所准备。
高畅没有和宋金刚展开一次正式会战的意思,他选择的战略方阵是诱敌深入,坚壁清野,所以,宋金刚的大军一路行来才如此顺利。
为了给后方的转移工作争取时间,高阳的守军并没有随着全城百姓一起撤退,而是依靠城墙,准备阻击宋金刚的大军。
宋金刚为了追求速度,两万大军全是骑兵,高阳虽然是一座小城,城墙高不过两丈,护城河也非常浅,人完全能够徒步过河,然而,若是没有攻城器械的话,单靠这些骑兵去攻城,却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攻下高阳。
当然,宋金刚也可以留下一部分人马在此攻打,自己则率领主力部队绕过高阳,继续向南进发,然而,这样做有一些冒险。
他不知道高阳城中的守军有多少,留的人若是少了,恐怕攻不下高阳城,若是当他在河间腹地碰见高畅军的主力后,留下的部队仍然没能攻下高阳,情况也就不妙了,后方有这样的一个钉子在,后勤补给什么的都成问题,那时也就只能退兵了。
若是留下的军队多了,那么当他与高畅军的主力相遇时,兵力自然就会落在下风,一旦有什么闪失,更是全盘皆输。
正因为有这方面的顾虑,宋金刚才下令全军停止前进,在高阳城下扎下营来,然后,他命令士卒四处砍伐树木,制造简易的攻城器械,准备先打下高阳城再说。
对宋金刚的这个决定,尉迟恭有不同的意见。
他认为本部人马全是骑兵,而骑兵作战就是讲究速度和机动,故而留下来攻城殊为不智。
首先,现在是寒冬,四处都被冰雪覆盖,所以,战马只能吃随军携带的干草,一旦草料耗尽,又无法补充,无奈之下,大军也只能退兵了,毕竟,人饿着肚子还可以打仗,马要是饿着肚子,就什么也不消提了。
所以,对本方来说,最为紧迫的是时间,本方的作战方阵只能是速战速决,毕竟,这次战役发动得太突然了,本方的准备工作做得不好,开战之后,就显现出了许多错漏。
因此,大军只能仗着速度的优势,直捣中腹,不要在边角之地与敌军纠缠浪费时间,争取在短时期内攻下河间,取得河间的物资补给,这样方能和高畅军决一死战。
为此,适当地冒一些险是完全值得的,对于高阳这样的小城,只需要留下很少一部分兵马围住它,能攻下来就攻,不能攻下来就牵制着对方,将敌军困在城中就行了,本方大军还是应该快速地绕过高阳,直奔河间而去。
然而,宋金刚并没有听取尉迟恭的意见,而是决定先攻下高阳,然后以高阳为后方基地,日后大军也能多种选择,可进可退。
从这方面来说,宋金刚并没有孤注一掷,毕其功于一役的勇气。
第一天扎营,第二天制造攻城器械,第三天进攻。
高阳的这五百守军相当于高畅的弃子,然而,这些弃子却并没有把自己当作弃子,在神官们的鼓动之下,他们坚信自己的牺牲是有价值的,他们为了伟大的神君付出了生命,死后,他们一定会得到永生,天堂上必定有他们的一席之地,而他们活在现世的亲人也会得到神君的照顾,能够无忧无虑地生活下去,孩子们日后也能读上书,当上官,为了这些,他们无所畏惧,就算是死亡也无法让他们害怕。
宋金刚攻城的部队遇见了前所未有的猛烈抵抗,他们对此完全没有准备,所以第一次攻城很快就失败了,在付出几十具尸体的代价之后,他们连城楼都没有上去过一次。
一天,两天,三天!
三天之后,宋金刚的大军才攻下高阳,为此,他们付出了两千多人的伤亡,而高阳的五百守军几乎损伤殆尽,除了有十几个重伤无法动弹的伤兵之外,其余的士卒全部战死在了城楼上,没有一个人选择投降。
五百人,只是区区五百人就带给了本方如此惨痛的伤亡,这一点,让宋金刚和手下们心中充满了阴云,他们不再认为自己能轻松击败高畅为魏刀儿报仇了。
战后,尉迟恭和宋金刚发生了争吵,尉迟恭认为在目前的状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退兵,宋金刚则一定要继续进攻,起码要打下河间再说。
尉迟恭认为宋金刚被仇恨冲昏了头脑,宋金刚则认为尉迟恭是胆小鬼,甚至出言讥笑他是不是上次被高畅在斗将中击败,所以,害怕得连卵子都没有了。
大业十四年,元月十二日。
宋金刚率领一万五千大军继续南下,朝河间进发,尉迟恭则留了下来,率领一千多老弱驻守高阳,为大军转运粮草。
元月十四日,宋金刚的大军与高畅军隔着冰冻的沱河相遇,双方扎下了营寨,形成了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