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堂老爷的寿辰”几个字传入了李伊水的耳朵里,她马上清醒了过来,想到这堂婶家认识的那个柳雯华来。
李伊水坐起身,问绿珠:“今天是几号?”
“十月初三!”绿珠老老实实地回答。
李伊水抱着脑袋呻吟起来,可不是跟那个柳雯华约好的时间,自己怎么这般健忘?
一边吩咐绿珠将那位柳雯华请到翠竹轩的客厅里,李伊水赶紧叫夏雨端水来洗漱,自己虽然刚才没有睡着,但是毕竟一脸倦意。总不好这般见客吧。
等李伊水到客厅中见到柳雯华时,觉得有些惊讶,柳雯华穿着一身淡青色细布绣花衣服。青面绣花的软底鞋,虽然上面精致的绣花让人容易忽略了衣料的质地,但李伊水家里开着金织坊,从来看衣服先看衣料地,因此注意到这些,李伊水再看柳雯华的打扮,头发往上梳成一个圆髻,扎着同色的丝帕,不由得微微蹙眉。想到那天在堂伯家见到她的时候,衣服还说的过去,而且头上还戴着一件银质的簪子,手挽上也带着一对镯子,可是今天她的打扮也太素气了,浑身上下首饰半件都没有。
柳雯华看到李伊水在打量自己,笑道:“今天来找妹妹,我想李妹妹也不是外人,就一副家常打扮来了。要是有不妥当的地方,妹妹可别见怪啊!”李伊水赶紧收拾起自己的表情,走上前跟柳雯华攀谈了起来。
等两人谈到刺绣地时候,李伊水便拿出自己的作品让柳雯华指点,柳雯华见李伊水拿出的绣布是丝绸质地地,有些羡慕,李伊水便问她平时刺绣都用什么样的布料。
柳雯华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说了:“多数时候是在细布上练习手艺的,有时候也用纱、罗等料子。”
这个时代的细布其实就是纯棉质地。李伊水当然知道这种料子穿着对人体有益。但是按照这个时代的眼光来看,只有家境贫寒。穿不起绢、绸、绮、绫等衣料的人才去穿细布衣服,李伊水当然并不特立独行,但是她的贴身衣服还都是细布的。
李伊水想到母亲曾经提起过这柳家家境贫寒的事情,心中暗叹,便转移话题,向柳雯华请教起刺绣来。
柳雯华仔细看着李伊水地这幅蝶恋花作品,向她指出了几处不足的地方,见那蝴蝶还有一只翅膀没有修好,便干脆拿起绣花针来,一边跟李伊水聊天,一边绣那半边翅膀。
等到柳雯华告辞的时候,那件蝶恋花已经完工了,李伊水看着柳雯华给添上的那蝴蝶翅膀,相比于自己绣得,这只翅膀更加具有灵性,仿佛真的要展翅翩翩起舞一般,确实比自己绣得要好得多。李伊水拉着柳雯华不住口的感谢。
张氏早就得到消息说柳雯华来访,等到李伊水将柳雯华送出门后,就派翠萧将李伊水请过去。
等到李伊水将自己跟柳雯华之间的谈话原原本本的告诉张氏后,张氏将柳雯华绣的那蝶恋花拿过来观赏,李伊水指着其中蝴蝶地一扇翅膀告诉张氏这就是那柳小姐绣的。
张氏嫁到李家多年,自然眼光很高,一眼便看出那扇翅膀并不是李伊水所绣,最为难得的是这翅膀与蝴蝶身体相连的部分过度的也很自然,张氏仔细的看了柳雯华的针脚,觉得就算是比不上秦秋雨的手艺,也比李沉水姐妹的要强。
等张氏将绣布还给李伊水,便开始问李伊水对她地看法,李伊水想了想,说“那天在堂伯家,我还认为她是一个不爱说话沉默寡言地人,但是今天,她虽然说的也还不算多,但是比第一印象要强多了,我倒是觉得她这个人可能是不爱跟陌生人说话,等到认识了,也就好了。并不是特别内向地人。礼数上也算是周全。”
张氏听了便放了心,张氏这个柳雯华的印象还是很好的,加上她家世不高不低,总比李洵给李纪联姻一门贵亲来让纳喇素琴难做的强,张氏从心里还是打算促成这门亲事的,但是想到这关系到李纪的将来,李纪所说是庶子,但是李家光宗耀祖确实是全靠着他了,因此他的妻子的人选也是涉及到家族的利益,张氏不敢轻易做决定,一直在自己的私心和李家将来前途之间徘徊,直到听到李伊水的话,才彻底放了
张氏拿定主意后,就开始大张旗鼓的找算命先生了,几乎将京城的算卦先生打听了一个遍,最后才决定请一个外号叫“秋半仙”的算卦的来家里算卦。
李伊水见张氏这般高调的找算卦先生,觉得不妥当,便去劝说母亲莫要太迷信。
张氏听了女儿的劝说,笑道:“其实我也并不相信那些算卦的说的话的,再说,要合八字,找本周易的书就可以了,我之所以找这个算命先生倒是有原因的。”
李伊水听了,便好奇的问母亲到底是什么原因。
张氏叹了一口气,说道:“自从那李欢走后,府里就有一种流言,说是我苛待庶子,逼走了李欢,虽然我严查了这些流言的来源,处罚了一些人,这些流言才没有嚣张起来,但是毕竟不是什么好话。正好现在碰上你李纪哥的婚事,我也可以借着这次的机会洗一洗自己身上的嫌疑,纪哥儿娶亲有祖宗上传下来的规格,自然高不到哪里去,我再在这些细枝末节上下一些功夫,让人知道的都说我是厚待庶子的!再说,请一个算命先生又花不了多少钱,自然要找京城最好的。”
张氏还有一句话没有说,那就是李纪的身世把柄还在她手中,李纪根本就不是李家的骨肉,要是李纪真的敢跟她对着干,动起真格来的,张氏将他撵出李家比当初撵李欢的时候还要理直气壮名正言顺呢。因此,张氏根本不怕李纪会翻起什么浪来,只是李纪素来恭敬着她这个嫡母,加上张氏经常被丈夫教导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类的话,而自己儿子李卫又根本不是一个读书的料,张氏才在自己允许的范围内对李纪格外宽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