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三国演义把诸葛亮写的聪慧近乎妖人,而实际确乎也是如此,而诸葛的智慧具体表现在政治谋略上。
诸葛亮自由胸怀大志,自比管仲,可见其抱负鸿远。当时曹操已经统一中原,仅剩下孙权可以争锋,而刘表和刘备根本还手之力。曹操伐吴侯,那是气势所然,除掉孙权,曹操就可以一统天下了。
而此时的诸葛亮,为何没去选择曹操呢?其实曹操这个人是非常爱才的,那时徐庶正跟刘备,曹操就设计把徐庶给弄走了,徐庶为了孝顺母亲,不得不离开刘备,这才向刘备推举了诸葛亮。那时的诸葛亮籍籍无名,这点连刘备都怀疑,这才有水镜先生吹嘘“卧龙雏凤”的故事——水镜先生是卧龙雏凤的老师。
于是刘备就去请诸葛亮。这诸葛亮深谙用人之机谋,刘备不得不玩“三顾茅庐”而诸葛亮早就心中有数,于是连连“火烧博望”和“火烧新野”庞统现出连环计,最后促成孙刘联军演绎了历史奇迹“火烧赤壁”从而开创了“三足鼎力”军事局面。
诸葛亮出山的三把火,烧出了三国鼎力,从而为其在政治上成为蜀国的真正统治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赤壁之战“捉放曹”是诸葛亮为最终实现政治抱负的机谋,这不仅能开拓三国鼎力的局面,同时也使得最不服诸葛的关羽无话可说,后来在刘备进川时也不得不成为诸葛的一颗棋子。在诸葛亮的军事谋略下,刘备迅速占据了荆襄九郡,鼎足雏形形成。
这时诸葛亮的师兄庞统也因连环计的成功,使得刘备刮目相看,同时也看出庞统的政治才华远在诸葛之上,于是都封为军师中郎将,与诸葛亮齐名。要知道刘备用人是十分精明的,喜欢庞统多一些。于是刘备进川时,就只带庞统和魏延等进川,而诸葛亮和关羽、张飞、赵云等大将都留在了荆襄。诸葛亮对于刘备的选择,自是心知肚明,更知道自己的师兄善于机谋而不善用兵(这点刘备未想到),因此在进川的安排上并未表达任何意见,这样在围雒城(四川德阳广汉)攻城战中,庞统被飞箭射中,死时年三十六岁。看看,哪有文士亲临一线战场的道理?不死才怪。
庞统的死(迟早要死:入川后和刘备再次分兵两路,不雒城死,也会死于成都马超枪下)促使诸葛的机谋展开:于是留下了关羽,带走了赵云和张飞。这才有关羽的“走麦城”要知道留守荆襄的最佳人选应该是赵云,因为赵云才是一个严格执行命令的将才,而不是关羽自我狂妄的那种帅才。这个时候的关羽,也不得不听从诸葛亮的安排了,而且荆襄的重要性,作为关羽,自然也会认为只有他可为,然而终究还是忘记了联合孙权的精要——实际也是不可能真正联合的,孙权早晚要取荆州的!因此这一切都在庞统之死就定下了。
诸葛亮进川,迅速取得成功,为刘备打下了江山,终于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铺平了道路。我们再看,关羽死后,刘备带领张飞去送死,诸葛并没有死力劝阻,而且把赵云留下了,这里丝毫看不见诸葛亮的政治谋略,反而是阴谋——那就是彻底消灭刘关张集团,形成诸葛势力,以后的结局更是按照诸葛亮的愿望发展。
刘备死时,这才知道诸葛的用心,于是演绎了“托孤”戏,把诸葛亮牢牢拴住——诸葛亮也就只能去演臣子的角色了。
从此以后,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不得不去北伐——同时为了自己的利益,事无巨细,大权在握,最终导致“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凄凉景象。
相反,如果诸葛亮当了蜀国之主,局势自又不同,遗憾的是遇见刘备这样一位精明的用人专家。
再反过来看,如果不是诸葛亮那三把火,那么魏晋时代会在赤壁之战时到来。因此,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诸葛亮是自负其才,为了个人目的,逆天而行,阻挡了历史的统一进程,是历史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