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记载朱元璋事迹最重要的史料之一明太祖实录中是这样记载的先还是老一套说朱棣刚生出来的时候到处冒光及五色满室具体描
述可参考朱元璋出生记录。然后说朱元璋十分喜欢朱棣不喜欢太子和太孙。甚至说朱元璋屡次要改遗嘱临死前要传位给朱棣是被太子
矫诏阻止的。
这些情节我们都似曾相识没有什么新意但这毕竟是史料上的记载我么不得不慎重的进行分辨。
我们说过此文不但要叙述那段历史还会告诉大家一些分析历史的方法如之前讲过看一段史料先要辨明材料作者是谁有什么倾向掌
握了这个规律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所谓明实录是明朝史官的历史记录自永乐夺位后对前朝历史多有篡改已是不争的事实朱棣为了说明自己不嵌嵛唬约坛腥说娜范ㄎ
侍飧羌厥樱鱿终庑┘窃氐辈辉谝饬现狻br>
而更具有说服力的是后世的史官及正统史料都没有采纳这些说法这些经验丰富的历史学家们仔细分辨和筛选了史料他们对这些记载的态
度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根据以上情况我们应该可以推定朱标和朱允炆是当之无愧的继承者。不可否认的是朱元璋和朱棣的性格和做事方法是很相像的但这并
不能成为朱元璋想要传位给朱棣的证据。
事实上朱元璋后来已经认识到其为政过严的问题他教导太子以仁治国并对早年政策多有修正。朱元璋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明白张
弛治国的道理选择仁慈的朱标为继承人是合情合理的。
朱标是一个不幸的人他的一生都生活在朱元璋那庞大的身影中没有自治自决的权利生命线也不长而他的儿子朱允炆更是不幸。这父
子俩算得上是难兄难弟。
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了几百年黄沙早已经将那些故往埋葬但我们还是应该从那写故纸堆中找出真相还朱标父子一个公道。
因为迟到的公道仍然是公道。
152
上面我们介绍了朱元璋时代的一些重大事件是时候对明初的制度作一个概括性的介绍了这些制度对整个明代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更重要的
是在这些制度背后隐藏着一个秘密而这个秘密就埋藏在朱元璋的心中。
朱元璋和明朝法制建设
说起法制建设大家可能很难把这个现代化的观点和封建君主联系起来但朱元璋实在是个了不起的人他不但制定了完备的法律还成功的
普及了法律。
我们之前说过朱元璋制定了大明律并规定了五种刑罚分别是笞杖徒流死。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小竹棍打人大木板打人
有期徒刑流放死刑。当然按照朱元璋的性格他是不会满足于这几种处罚方式的这五种只是正刑另外还有很多花样之前已经介绍过
这里就不多讲了。
而在明初的普法教育中最重要的并不是大明律而是一本叫做大诰的书这到底是本什么样的书呢为什么它比大明律还重要
呢
所谓大诰是朱元璋采集一万多个罪犯的案例将其犯罪过程处罚方式编写成册广泛散。那么为什么朱元璋要推广大诰而不是
大明律呢只要细细分析我们就可以现朱元璋确实是个厉害的人物。
根据法理学的分类大诰采用了案例应属于判例法这么看来朱元璋还颇有点英美法系的倾向。朱元璋正确的认识到要老百姓去背那
些条文是不可能的而这些案例生动具体。个个有名有姓老百姓吃完了饭可以当休闲读物来看就如同今天我们喜欢看侦破故事一样更重
要的是里面还详细记述了对这些犯人所使用的各种酷刑如用铁刷子刮皮抽肠剐皮等特殊行为艺术足可以让人把刚吃进去的东西再吐
出来然后誓这辈子不犯法。
把犯人的罪行和处罚方式写入大诰并起到警示作用实在是一种创举。
但问题还是存在的因为当时的人们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文盲占人口的大多数没有希望工程读过小学私塾的已经很不错了大家在电
视上经常可以看到城门口贴着一张告示一个人读无数人听并不是因为读的那个人口才好而是由于大家都不识字这是符合客观事实
的老百姓素质低即使是通俗的案例也很难普及。
朱元璋再有办法也不能代替那么多的老百姓去听去读。这实在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但奇人就是奇人朱元璋用一个匪夷所思的办法解决
了问题。
153
他的办法具体操作如下:比如张三犯了罪应该处以刑罚县官已经定罪下一步本来应该是该坐牢的去坐牢该流放的流放但差役却不忙
他们还要办一件事那就是把张三押到他自己的家中去找一样东西找什么呢
就是这本大诰如果找到了那就恭喜张三了如果本来判的流放就不用去了回牢房坐牢如果是杀头的罪那就能捡一条命。
反之家里没有这本书那就完蛋了如果张三被判为流放罪差役就会先恭喜他省了一笔交通费然后拉出去咔嚓掉他的脑袋。
其实从法理上说家里有这本书说明是懂得法律的按照常规知法犯法应该是加重情节。不过在当时而言这也算是朱元璋能够想出来的
最好的方法了。
朱元璋通过这种方式成功的普及了法典虽然具体效果不一定很好但他毕竟做出了尝试。
朱元璋的特殊规定
在洪武年间朱元璋规定了很多奇怪的制度如果要都写出来估计要十几万字这里只简单介绍其中几种。不要小看这些制度在这些制度
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含义
在那个时候人去世是不能随便说死的要先看人的身份具体规定如下:
皇帝死称崩公侯贵戚死称薨大臣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死才能称死。
这个规定给人们制造了很多麻烦。比如当时官员的丧礼摆出灵堂众人祭拜。当时有很多人都搞撞门丧。所谓撞门丧是指祭拜的人和死
掉的人不熟有的根本就不认识。但同朝为官死者为大无论好坏都去拜一拜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进到灵堂看清神位位置如果不认识这人就要先记住神位上的名字然后跪地大哭:某某兄一定要记准名字你怎么就死了啊兄弟
我晚来一步啊
如果你这样说了大家就会怀疑你是来砸场子的你祭拜的是官员怎么能用庶民的说法呢
正确的方法是这样的进到灵堂先去问家属:您家老爷前居何职
家属回答:我家老爷原是兵部武选司郎中。
这时心里就有底了这是个五品官该用卒
那就拜吧。
别忙还要再问一句:您家老爷可有世系爵位
家属回答:我家老爷袭伯爵位。
还是仔细点好啊差点就用错了。这时才能去神位前跪地大哭:某某兄你怎么就薨了啊兄弟我晚来一步啊
大功告成真累啊。
154
其实称呼上的规定前朝也有但并没有认真执行过而在洪武年间如果违反这些制度规定是会有大麻烦的除了称呼外当时的老百姓也
被分成了几个种类。
按职业划分大致分为:民户军户匠户。
其中民户包括儒户医户等军户包括校尉力士弓兵铺兵等匠户分委工匠户厨役户裁缝户等。
这些户的划分是很严格的主要是为了用人方便要打仗就召集军户要修工程就召集匠户。看上去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但其实缺陷很大。
比如你是军户你的儿子也一定要是军户那万一没有儿子呢这个简单看你的亲戚里有没有男丁随便拉一个来充数如果你连亲戚都没
有那也不能算完总之你一定要找一个人来干军户拐来骗来上街拉随便你去哪里找是你自己的事情。
再比如你是匠户中的厨役户但你说你不懂厨艺那也不要紧人去了就行只要人数对得上就没问题反正你做的饭我也不吃谁吃了拉肚
子我也不管。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划分实在是不科学的不但民户军户这些大户之间不能转同一户内不同的职业也不能转万一打仗时要召集弓兵户
偏偏这些人从小没有练过拉弓那也没办法了每人给一把弓就上吧。这样的军队战斗力是不能保证的又如召集医户如果召来的都是一些
不懂医术的那可就要出人命了。
这是老百姓官员们也不轻松他们衣服穿着和颜色搭配用料图案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如违反是要杀头的。
如朝服冠上的梁数一品七梁二品六梁往下递减不能多也不能少这衣服是祭祀典礼要穿的平时上朝要穿公服公服的规定也极为复
杂从一品到九品从文官到武官衣服颜色不同花纹不同花径不同衣服上的补片也不同。
回家之后也不轻松不能穿睡衣之类的衣服走来走去要穿常服这常服也不能随便穿不同品级也有规定如腰带一品用玉二品用花犀
以下各不相同。
如果你不小心穿了常服去上朝或是穿了公服去祭祀系错了腰带穿了黄色内衣只要被人现就是严重错误可能要杀头的。
这些制度看上去眼花缭乱但他们之间是存在着联系的如果我们仔细的对这些制度进行分析就会现这些制度的背后隐藏着某种目的。
155
除了这些制度外朱元璋还为他的臣民们设定了严格的规定他贵为天子却给全国几乎所有的行政机关都分好了工行政公务司法裁决
仓储准备人口统计甚至连街道清洁都逐一分配到人。
不但如此他还详细说明工作该怎样去做相当于今天买电器时附送的说明书一一列举唯恐不能穷尽如人口统计时要注意哪些事项如何
进行核查隐瞒人口的常用手段等等都列明出来。
估计要是再详细点他还会规定清扫街道时怎样使用扫帚出门时该先迈哪只脚。这样看来在朱元璋手下干活倒也不累相信只要不是白痴
能看懂朱元璋配的说明书都是能够干好工作的。
此外他还禁止农民进城打工规定所有老百姓只能在自己的生活范围内活动在所有的交通要道上设置了关卡人们要走出规定地域必须持
有官府出具的路引。这玩意可千万要收好如果丢了守关卡的士兵会直接把你当成逃犯抓走充军目的地是去不成了家也不用回去了
很可能过那么几年这位丢了路引的兄弟也站在关卡当检查员了。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也能看出来了朱元璋要建立的是一个等级分明秩序严谨近乎僵化的社会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农民只能种地商人
只能经商官员按照规定干好自己的工作无论谁都不能越界。
军户民户匠户的划分决定了在那个时代找工作从来都不是难题不用费尽心思设计什么简历洗干净脸打好领带去参加面试。因为除了
那些读书厉害的人之外所有人的工作都是在投胎的那一刻决定的你爹干嘛你也干嘛。
应该说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所有人都各司其职互不干扰他们就像无数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一同组成强大的明帝国。这些制度之严密周到即使在今天看来也堪称典范。
我们不得不佩服朱元璋他不但打下了江山还耗尽心力制定了如此完美的规章制度。他的目的也很明确:
明帝国的所有问题我朱元璋都给你们解决了制度也有了方法也有了。后世子孙照着做就是了我辛苦点没有关系你们就等着享福吧。
可惜模型始终只是模型。
在这个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着完美的东西任何制度都有缺陷任何体系都有漏洞。朱元璋的这个体制也不例外。
156
事实证明他的体系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而且还出现了很多朱元璋本人做梦都想不到的意外。
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限制大臣的权力然而明朝的内阁比以往的任何丞相都更专权。
朱元璋规定老百姓不得四处流动然而明朝中后期流民成风四处游荡丝毫不受束缚
朱元璋颁布了抑制商业展的条令并规定商人不得穿着绸沙等贵重衣物然而大规模的工商业展正是从明朝开始而那些本应该是社会最
底层的商人却穿金戴银甚至登堂入室为官经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