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资,甚或再扩兵员。”不愧智慧过人的诗仙,转念间就有了这么好的想法,这让我想到了前世历史中记载的“三友言志”:李白杜甫和高适是好朋友,天宝四载,他们在一次宴会上相遇,当时的北海太守李邕提议道:“三位都是当今名士,酒助豪气,何不各言其志?”当下,李白痛饮三杯酒,疏狂地说道:“凭我胸中之才,若得遇明主,相位易得,且效管、乐之行,使乾坤清一,宇内大定!”管、乐就是管仲、乐毅,他们都是治世平乱的贤能,李白此语充满了自负和对抱负不得一展的烦闷。按年龄来论高适居中,高适便接着简洁地说道:“高某不才,得作扬益节度足矣!”当时的谚语说“天下财富,扬一益二”也就是说扬州和剑南是天下最富饶的地方,要做这两个地方的节度使,高适的志向也可以说算是不小了。这时候的杜甫只有三十三岁,而他并没有象李白那样目无余子才自傲,也没有象高适那样不尚虚言、脚踏实地,他只是淡淡说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不敢惜身。”虽然言志不详,却更透露出济怀天下的胸襟!想及这个典故,我的心中忍不住地有些得意如今三友我却得其二,我也不由地把期待的眼光投向杜甫。
杜甫看着我期待的目光,轻咳一声说道:“微臣认为,南诏很可能真是不得已而为,那么只要我们策略运用得当,完全能止住这场战争的全面爆发。同时,以此事件作为借口,来达到练精兵、蓄军资的目的。这样,既使军民免受战祸,又可达到我们备军备战的目的。”杜甫的见解又比李白高明一些,并且也比较贴近我的想法。“微臣以为,此法有些欠妥,”封常清听罢李、杜的见解,细加斟酌便沉声说道:“姑且不论南诏是否蓄意反叛,吐蕃神川都督府一直在旁挥耽耽,决不会放弃这次好机会!而南诏具体的真实情况不明,我们应该整肃兵马,开往边界,严阵以待,在了解情况后再相机行事!”好!不愧天宝名将,行军处事滴水不漏。
李、杜、封、朱四人在不完全了解南诏方面的情况下,考虑问题竟如此的独到细致,我暗暗高兴。其实,我早有成算:首先,南诏在大唐的扶持下,各方面发展的十分快速,特别是他们的生活水平。南诏不可能绝然摒弃现有的发展优势,而依附于前途未明的吐蕃。相对于大唐,吐蕃只是畜牧业发达的国家,并不适于南诏的发展。所以,南诏一定会寻找和谈的契机;其次,经过与我在姚州的接触,南诏君臣对我钦服异常,十分信任。加之被视为国之女神的皎玉公主尚在剑南,我完全有把握安抚住南诏臣民。当然,也不能忽视可能的意外。
看看众人不再有别的建议,我思索了一下,说道:“不管什么原因,南诏已经走到了现在的这一步。本王认为,如今南诏应该有三条路可走:第一,南诏军队作出大幅度的退却,但在我军进入南诏后,他们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集中相对优势的兵力,逐个击破我军几个并进的军团。他们也可以隐伏一定兵力,或派出一个迂回部队于我军的侧后,让延长的补给线逐渐暴露后,加以袭击,来削弱我军的战斗力,以此来迫使我们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