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远?”
“走到那里就到了。在自由厅办完交接手续后我就要离开了。”他说的是前方不远处的广场。
吴云现在也明白在星际中分别是很平常的事情,少了初时的伤感,多了分再见的珍惜,想来在他们几千上万年的生命中,分别也是自然而然的吧。轻轻的拍拍肖恩的肩膀,吴云将视线转向了远处的高楼,那才是地球人眼中的外星。
在地球,吴云的失踪被严密的封锁了起来,没人知道他是自己离开还是遭到了绑架或不幸,中国方面忙的心急火燎,但还是让人们知道了这个消息,欧美顿时也密切的关注起了事件的发展。
事情的起因是他曾经发表过的一篇关于优化算法的文章,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多少注意,但一个月前的简氏防务周刊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在该文章中,捷克科学家援引吴云的文章对本国反隐形雷达进行了重新设计,并将其推上了国际交易平台上,这才引起了震动。
该反隐形雷达的原理是所谓的抵达时间差异定位技术,利用两个不同的基站接受到的信号不同而确定对方的方位,由于信号到达两个基站的时间不同,就可以确定对方在以两个基站为焦点的双曲线上,再加上第三个基站,就可以产生另一条双曲线,两个双曲线的焦点就是该战机的坐标,当然,如果对方处在空中,就还要加上第四个基站,基站的数目越多,定位的精确性越高。
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雷达定位的新型技术,显然捷克已经研究了很久,但因为基站数量限制了雷达的定位精度,所以一直不能用于实战,当时有两种解决方法,一种就是结合当地场景分析的辅助定位方法,花费巨大且不能通用;另一种就是优化算法,让计算更快速以抵消精读上的不足,因为事实上,如果对方不动,那么四个基站就足以定位,但这在现实中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吴云的算法就为他们突破难题提供了支撑。
这种雷达的发明在于现代战斗机不可能不发出无线电信号,无论是火控雷达波束,无线电干扰信号,敌我识别询问以及数据链讯号等等都会被基站监听。而在此之前,包括美国在内的隐形飞机都是研究如何减少自身的反射面制造的,对该雷达毫无抵抗之力,当然现在的捷克雷达还不够捕捉到刻意隐藏的高级战机,但却让他们不能再肆无忌惮的横行于天空,这种新型雷达的问世必将改变隐形作战的方式。
为了将这种具有极大潜力的雷达销售出去,捷克人将它的技术参数罗列在了简氏防务周刊上,引起了许多国家的注目,为此他们又翻出了吴云的论文进行论证。这次论证引起了比该雷达更大的反映。吴云两年前发表的文章很多只是粗略的提到了一些问题,而数学近两年的快速发展让科学家们意识到了他们以往不能理解的价值所在,伴随着对吴云论文研究的深入,好像预言一样的文字让他们再也挪不开自己的目光,有详细解释的地方都被人抠了再抠,略微的一点也能让他们兴奋莫名。更大的震动就这样一步步的产生了。
见识一下这样神奇的人物就成了大家的共同愿望,可不管是研讨会还是讲座,种种邀请都没有被接受,开始人们以为这个年轻人还在耍大牌,但连续多天连面都不露就引起了人们的怀疑。
吴云失踪的消息终于得到了中国方面的证实,捧着吴云论文的科学家们呆若木鸡,难道真的是“天忌英才”?对于政客们来说,这个无人能够回答的问题可不是玩笑之语,不仅仅是在雷达上的应用,很多新研究都表明了一个事实——更新装备近在眼前。
花费了巨额军费的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当然不甘心自己的新武器就这样被淘汰,而中国等本就处在更新边缘的国家也不省心,但无论是谁,找到吴云显然可以先走一步,可他却像人间蒸发了一样,种种的猜测竞相出炉,种种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围绕着一个失踪人口作文章。
吴云的父母自然忧心重重,但吴云悄悄留下的口信让他们缓解了一些紧张,那是在他即将离开之前告诉父母的:“自己最近要安心研究,可能要消失一段时间,不用担心。”现在两位老人只能这样安慰自己了。
曾可安同样忧心的要命,吴云虽然也告诉了她自己将要离开的消息,可找不到人排解交流使她无法阻止自己的胡思乱想,加上报道为了吸引眼球的添油加醋,让她的心怎么也平静不下来。
相比之下,黛丝就是个坚强的女孩子,她照常工作学习,表面上不为所动,虽然在父母面前显出一丝软弱,但还是保持着坚定的信心,数年的外交官工作让她积累了不少经验,当时吴云并没有显出不妥的征兆,和父母的几次谈话中更是证实了吴云是自己消失,黛丝就少了很多的担忧。
不知道自己的离开造成了这么大震动的吴云还很开心的欣赏着洛星风景,远看那些高楼大厦好像近在眼前的样子,可坐车还是需要十多分钟,这可是时速一千公里的电磁车,好在当时就降落在了洛城附近,自由厅的面貌很快让吴云看了个清清楚楚。
抛去高度不说,这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大厦,圆筒型的建筑上被掏了几个洞,让它多了点活跃的气氛,但总的来说,还是沉闷居多,比起周围高低不平,凹凸有致的大楼,这个洛星系最尊贵的大楼显得名不副实,尤其看到一路上形象良好的男男女女,更是让吴云鄙视自由厅的设计者,亏肖恩还不停的夸奖这是某某大师的登峰之作,大巧不工之类的,吴云斜着眼睛说道:“它比路上的豁人丑多了。”
罗兰看看那些穿着整齐,但身体上有蜂巢一般孔洞的豁人说道:“深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