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爱卿你可真是朕的福星啊。朕不知道没有爱卿朕将怎么办。这简直就是本朝第一大喜讯!”暖阁中朱聿键兴奋的来回走着。李自成死了。李自成死了。哪个差点推翻整个朱明皇朝的李闯终于下地狱了。朱聿键不知道此刻要如何的形容自己的心情。庆祝是的。一定要好好的庆祝一翻。想到这儿朱聿键提高了嗓门道:“快快让光禄寺做好准备。朕要摆宴犒赏将士。这是天大的功劳。一定要好好奖赏。所有将士连升三级。哦不不够。该怎么奖赏呢……”
一旁身为相的孙露冷冷的看着有些语无伦次的朱聿键。没有孙露的肯一旁的书记官丝毫没有记录圣旨的意愿。隆武元年公元1645年农历十二月初七张家玉所率的义勇军第二军团在松子关全歼左梦庚残部并击毙其本人。这一大捷标志着长达半年的湖广之乱终于划上了句号。而另一个令人头痛的人物李自成也在数天后死于一次民团的伏击。地点竟然还是在九宫山。这样的结局让孙露多多少少有些哭笑不得。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宿命吗?孙露曾经不止一次的想象自己同这个颇有争议的闯王见面时的情景。但是现在就只有湖广巡抚何腾蛟兴奋的跑来告诉自己他的人马做掉了李自成。幸好这位何巡抚还算识大体。没搞什么鞭尸、枭之类的过分举动。而是将李自成的尸体交给了张家玉处理。也使得义勇军能顺利的接收李自成的残部。不过李自成的死加上这次的“麒麟事件”却让孙露清醒的认识到了她所要面对是怎样一个特殊的国家。
就象鲁迅先生曾经说的那样对中国老百姓而言中国历史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些日子孙露无疑是在切身体验着这一论调。朝贡大典已经过去数十天了。但它的影响远没有就此结束反而是愈演愈烈。以钱谦益为的江南儒林人士一反东林党讲究实学批判神学的优良传统。竟然也借着这次进贡的长颈鹿大肆的鼓吹“天降麒麟圣皇仁德变法兴国”。仅仅在朝贡大典后的第二天翰林院就炮制出了一篇《麒麟赋》来颂扬皇帝的仁德以及朝廷的德政。这股鼓吹“圣皇仁德变法兴国”的风气在短短的十来天内便席卷了整个江南乃至岭南地区。上至学究大儒下至贩夫走卒几乎都陷入了一种狂热状态。这些人叫嚣着隆武帝是拥有仁德的中兴之主。而隆武帝麾下的隆武内阁则是顺应天命治世之臣。至于议会以及隆武内阁所颁布新政策都是“德政”的体现。
若是放在从前孙露早就已经嘲笑起那些老学究的无知了。但如今的孙露却不会那么认为。经过这些日子各方论调的变化孙露早已嗅出了其中的所赋含的深层意义。从钱谦益和沈犹龙等人在行动和言论上的默契程度来看。他们是有预谋的。至少在见过长颈鹿之后他们已经达成了一致的协议。其实更本不用什么协议。有时候只要一个眼神一句暗示那些老家伙们就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了。孙露也一样。她相信无论是沈犹龙还是钱谦益。这些接触过传教士博览群书的学究不可能真的会象乡野村夫般无知。他们应该很清楚那些动物究竟是什么。更不会相信什么“天降麒麟”的鬼话。但他们却在大肆利用着这个鬼话。说白了就是在“愚民”!
对于建立才一年不到的隆武内阁来说它在老百姓当中太缺乏人气了。这一点相信孙露和内阁的大臣们心里都明白。因此孙露在内政经济上同自己的小内阁可谓是绞进脑汁。但这次的事件却让孙露沮丧的现自己辛辛苦苦的为老百姓解决温饱。冒着风险为他们争取他们该有的人权。呕心沥血的推行新的政策来使经济复苏。可末了还没有一头长颈鹿来得赚人心。那篇《麒麟赋》在颂扬隆武帝功德的同时也给隆武内阁照上了一层“德政”的光圈。可以说目前的隆武内阁从未有过如此高的人气。连乡野小村的孩童都会念那三句:“天降麒麟圣皇仁德变法兴国”。
“看来真正无知的是自己啊!”这些日子孙露常常在心中这样自嘲道。身为21世纪的人孙露对这个时代老百姓的心理远没有钱谦益等人看得透彻。随着天下大乱朱明皇朝的衰落。出于老百姓潜意识中对人主的“忠”。他们急需寻找一个人或是组织来效忠。或许准确的说是需要一个“救世主”降临。李自成曾经充当过一段时期的“救世主”。但他失败了。张献忠又躲到了四川。隆武帝的情况同传统意义上的明君相差甚远。朝政还在被一个女人把持。一切都不同于圣人所告诉他们的秩序。可如今所谓的“天降麒麟”给了他们一个理由证明隆武皇帝和他的内阁是“顺应天命”的。以孙露为代表的隆武内阁所推行的新法是“天道始然”。于是老百姓为能给自己找到一个新主人而感到高兴、兴奋甚至狂热。而隆武朝则以一句“天降麒麟”顺利的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升级到了“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然而从那句“圣皇仁德变法兴国”中孙露却也感受到了钱谦益等江南儒林对自己的承认。他们明白以目前的情况更本不可能阻止孙露推行新法的步伐。但他们同时又已经被绑上了孙露所构架的战车。孙露的改革成功他们也跟着水涨船高名利双收。如果孙露变法失败那他们的结局也好不到哪儿去。大家心里都明白想要变革先就要为民众塑造出一种坚定而单纯的信仰让民众去信仰。以孙露女子的身份在这方面本来就缺少优势。因此钱谦益等人为了提升隆武内阁的人气敏锐的把握住了“麒麟事件”以借此来大造声势。
以孙露的身份和立场来说自己若在此时挺身而出驳斥这种论调的话在江南的士绅看来自己就是背弃了他们和自己的攻守同盟。更将同整个江南的舆论对立。这是孙露不想看见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