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在皇宫东一厅内一场决定日本未来命运的御前会议结束了。若干年后中、日历史学家在评价这段历史时都感到:如果日军
出军队直接参与到欧洲战事或许日后的亚洲历史自t3换个写法。
曾有记者说来到西北有两个地方一定要去看因为一个国家需要灵魂一个民族需要精神一个人需要心的故乡。而西北最能触摸到这个民族心灵的景观一是西北国家公墓二是西北的工业品展览中心。
西北国家公墓这是一个经常在新闻电影里常可以看到的地方。西北国家公墓在西北是一个荣誉归葬地并不是官员的高级墓地一个死于疆场的、为国扛过枪打过仗的军人才有权安息于此即官阶高至至高也并没有资格这里永远只属于一个战死的军人。而沒有服过兵役的国人则只允许军人配偶或未成年子女在此与父亲合葬。
尊重为国捐躯者的亡灵给予每一个献身国家烈士平等的荣(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文学网阅读!)誉是西北国家公墓的宗旨。墓地的简介对公墓的使命这样描述:在西北国家公墓被祭奠的亡灵以服役他们的国家为共通他(她)们中的每一位无论军阶高低身份职位无论是功绩显赫的英雄还是身份无法辨明的普通将士亦或是曾为我们的武装力量做出贡献的女性在此都享有一方属于自己的象征着荣誉的栖息地。
占在达2oo顷的公墓规模宏大一排排样式简单的白色墓碑看似一望无际草坪翠绿公墓之中不分等级阵亡将士的家属还有权利选择墓地的位置哪怕只是个普通士兵也会被准许安葬在某位将军墓地的一侧。将军与士兵在这里紧密相连。在西北国家公墓人们能见到真正的独立平等——所有的人生而平等、死而平等。
进入走过长达半公里的的松柏林荫道后入眼的是那座以汉白玉为基的雄而壮观的忠烈祠忠烈祠前便是那座在西北的军人和民众心中最神圣的地方——无名烈士墓公墓仪仗队24小时守卫边防6军第一步兵团在此执行轮换哨岗的任务。
无名墓上是一座西北军校持枪跃进的无名士兵相同的雕像。雕像人物形象十分逼真看着这座像任何人能闻到战场的硝烟能听到枪炮的呼啸能看到士兵冲锋时的绝然还有那血肉牺牲和胜利。雕像使用了数十吨铜铜的青绿俨然与边防绿有异曲同工之处。而雕像的基座则选用黑色的泰山花岗岩作为雕像基座喻意的再清楚不过。
望着无名墓前那些起身着墨绿色戎装扛着步枪的哨兵在墓碑前有节奏地走二十一步面对墓碑停留二十一秒然后转身停二十一秒再反向行进二十一步。二十一点象征军方仪式中的最高致敬。这是在向为国牺牲的人致敬而且是出于对一个普通人的尊敬。在这里日夜有士兵按照严格礼仪巡守。
前来参加自己学生葬礼的胡致远心中显得有些凝重在这片象征着军人最高荣耀归葬地的国家公墓之中自己已经有十三名学生长眠于此他们的灵位就供奉于无名墓后的那座雄伟而壮观的忠烈祠内享受着世人的尊重与纪念。
“一个国家怎样尊重和荣耀为它做出牺牲的人也是一个人民怎样对待自己国家的问题。”
胡致远的记忆中浮现出在西北国家公墓落成后先生的致词作为一个国民胡致远同样深爱着这个国家愿意为国家付出一切。但是作为老师每每想到那些青年在自己生命最炫目的时刻凋零心中的隐痛非常人所能理解。
“准尉刘勋梁您的功勋将永远被后人铭记您用生命忠诚的实践了您的诺言!边防军以您为荣!祖国以您为荣!”
二十一声枪响之后身着军礼服的军官用的带洁白的手套的右手高举着刘勋梁用生命换来的那枚一级忠勇勋章庄严的喝道银质的勋章在阳光照耀下反射着些许光芒随后勋章被授予了他的亲人。
站在送行的人群中的胡致远望着黑色的军棺的前的照片照片上那个身着军装的十九岁的青年依然保持着和学校时一样的笑容笑容依稀还是那么的青涩。
耳边传来的他的双亲撕心烈肺的哭声并没有打断胡致远的回忆。
“老师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要遭受现在这样的耻辱和苦难?为什么我们要忍受这一切耻辱?”
在那节庚子之祸历史的课上双目通红的少年和照片上那个面带微笑的军人重合在一起。
“老师等我们赢了这一仗就再也不会有洋鬼子在咱们土地上横行!”
那个少年在离开时曾经如此对自己说道。他才19岁生命刚展开就已凋零。还没有经历过真正的爱情和生活与所爱的人一起分享惊奇与喜悦就已经离开了人世带着他最大的遗憾未能看到他梦想的胜利和胜利带回的国家尊严离开了这个世界。
或许在他看来这就是他的归宿吧!
在这里在这片只看到一眼望不到边的国家公墓一排排样式简单的白色墓碑的下面他们大部分人在青春伊始就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他们再也无法孝敬自己的双亲享受最温柔体贴的情感
葬礼结束之后胡致远并没有选择离开而是静静的看着眼前那一排排白色的墓碑墓碑他们的主人如生一般站在那像是在迎接着元帅检阅的士兵。
右手平端着军帽的秦少岭看着自己的老师呆呆的站在那里于是便走了过去。
“老师勋梁和他们从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这里的每一个英灵都没有后悔过!”
秦少岭站在老师的身旁望着的如生前一般列队站立的墓碑原本想安慰一下老师但话到嘴间却变了模样。
“少岭!陪我一起走走吧!”
胡致远的语气显得有些沉重自己不过只有带了两个班一百六十名学生到今天已经有十三个学生牺牲在疆场之上他们都是在自己生命最炫丽的
开了这个世界。
“李富一等兵光绪3o年至共和六年”
“梁兴宗列兵光绪十九年至共和六年”
“李少云中尉光绪二十六年至共和八年”
每经过一个墓碑时的胡致远都会看一眼白色墓碑上名字每一个由白色大理石制成的墓碑上都铭刻着:“这里安息着一位光荣的中**人。”
秦少岭的默默的跟在老师的身后这是第三十五次来公墓为同学和战友送行每一次秦少岭都会想自己有一天或许也会来到这里陪伴自己的同学、战友现在只是时候未到而已。
在墓地中可以看到一些妇女带着孩子静静的站在一个墓碑前每当经过她们身边时秦少岭都会立正恭敬的着着墓前的人行一个军礼尽管不知道她们的姓名但是秦少岭却知道她们的身份——军人遗族。
从边防军走上战场的那一天起边防军军人家属就无时不刻的在担心着自己亲人的安全她们中的很多人一朝醒来就由妻子变为遗孀孩子失去了父亲。这群曾经的军人眷属也因此生了转变成为了军人遗族。
无论是西北或是在中国任何一个地区男人从来都是家庭的中坚。在西北的价值观念中个人与国家之间的责任与义务的关系是相互的军人为国家的利益战死沙场政府理应代表人民从经济上和生活上抚恤军人家属。
也就是说当女人由妻子变为遗孀小孩成为孤儿除了失去亲人的悲痛外他们理应免受其他方面的冲击从现实的经济状况到将来孩子的教育问题。
“金钱能抚平一切创伤但如果有一个军人家庭因为失去丈夫而导致贫穷那将成为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在最初创建民团时司马就坚定的认为死亡关怀不仅包括优厚的抚恤金以确保阵亡军人无后顾之忧庄重的军人葬礼也可使死者家属得到宽慰和荣耀同时也会极大的提升军人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和自我认同感。
公墓并不是建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之上站在公墓中央的山顶上沿着山体分布着数千个由阵亡官兵墓碑但这里也有士兵守灵面色严肃的边防军士兵纹丝不动地肃立着与公墓构成一个整体。
站在这远眺能望见山下无数远排列整齐似在迎接检阅的白色墓碑雄伟的忠烈祠的轮廓也很明晰。这里常常聚集着来此祭祀儿女、故友以及参观的人群但四周很安静没有人高声交谈甚至脚步都放得很轻所有人都生打打扰到地下英灵的安息。
西北是商业之都但是在整个墓区都看不到任何商业的气氛鲜花或其他任何祭物都需要事先准备好。墓园各处的黑色铜牌提醒每一到访者这里是神圣与庄严的所在不要有任何不合适的行为举止。
山下绵延起伏的由墓碑连成的白色色带让胡致远感觉有些窒息这白色的色带是数万年青人用生命连接而成。
“少岭知道吗?战争爆一年零六个月已经有三万九千四百余名官兵阵亡去年我带着学生来这里参观时这里只稀落分布着百多个墓碑而现在你看!”
“老师我记得您曾在爱国教育课上说过每一个人在整个国家顺利前进的时候所能得到的利益比个人利益得到满足而整个国家走下坡路的时候所得到的利益要多些一个人在私人生活中无论怎样富裕如果他的国家被破坏了的话也一定会陷入普遍的毁灭之中但是只要国家本身安全的话个人就有更多的机会从私人的不幸中恢复过来。””
这是古希腊著名的政治家伯里克利在为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阵亡将士举行的国葬典礼上表了一篇演说中的一段。秦少岭用老师曾在课堂上的话语作了回答个人的生命在国家的安全与尊严面前
“少岭你是不是以为我恐惧了还是此时的我像是一个懦夫一样!”
胡致远在说话时脸上带着些许自嘲。
“你看这无数的白色墓碑在很多人的眼中它代表了战争的光荣。但同时也代表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哀痛。人们知道每一个墓碑下都是一个为国尽忠的军人但是却忘记了他们都是一群青年他们自己生命最具活力之时离开了人世本来他们可以为国家作出更多的贡献。”
老师沉重的话语让秦少岭沉默了如果他们没有牺牲或许会像老师所言为国家作出更多的贡献但战场是军人价值体现之处国家公墓是军人的魂归之处在西伯利亚的战场上秦少岭曾多次目睹过在敌人反击时重伤的官兵高呼着“忠烈祠见!”的呼声拉响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场面在每一个军人看来牺牲或许是自己为国作出的最大贡献也是他们个人最高的荣誉。
“老师为国捐躯的英雄是生命的顶点也是光辉的顶点。”
师生二人静静的站在山丘上望着眼前那一眼望不到头的白色墓碑再也未一言。
此时辽阔的大地上黄昏来临。通红的巨大的夕阳勾画出令人心醉的自然美所有目睹此景的人都会陷入梦幻的境地。夕阳隐没在远方的树林中放射出金黄色的光芒。奔流的云彩在光芒中流动极为壮观。
大自然的出的这慈爱的光芒照耀着大地上的一切金黄色的夕阳将白色的墓碑映了金色。夕阳渐渐地进入夜幕远方的忠烈祠在灯光的衬映下依然向人们展示着它的威严“身后得享忠烈祠”西北国家公墓和忠烈祠的意义早已远远越了其作为墓地的本来含义而成为西北军人的荣耀与地位的象征是最能触摸到军人灵魂深处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