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发誓,永远不跟大明作对,永结同心,永不背反。”
朱棣哈哈大笑:“好啊,本次北征,所向披靡,北元各部非逃即降,已经达到征讨的目的,诏告天下,准备班师回朝!”
一位太监跑过来说:“皇上,有京师送来的奏折,请您过目。”
朱棣问:“什么奏折啊?”
太监呈上漕运总督陈瑄奏折,永乐皇帝阅毕,欣喜地说:“大运河已经全线贯通,一个月的时间,漕运的粮食已经达到了四十万石,相当于过去一年的海运总数,不简单啊!我早就想要建一座大大的皇宫,把京城迁到北京来,有了这条大运河,建北京城,就易如反掌了!”
中官又呈上宋礼的奏疏。永乐皇帝也高兴地说:“嘿,有意思!宋尚书在奏折中连连称赞一位乡官老人白英,说是他设计了运河南旺分水工程,这个乡下人还真是不简单!等朕回到北京之后,让中官派龙船去接宋礼、潘叔正和白英,一起来见朕,一定要好好看看这位神奇的乡官老人!”
运河里漂来了一只龙舟,沿着大运河来到了汶上南旺,这条龙船没有继续南下,却转向了小汶河,一直来到汶上彩山村村外。
早有村民们从四面八方围拢来看龙船,高兴地叽叽喳喳:“快看,那是龙船,皇帝的船!”
“龙船真好看,到我们乡下来干什么呢?”
宋礼、潘叔正、周长一行陪着一位身穿黄衫的太监走下龙船,一路来到白英的家门口。
白克俊正在人群里看热闹,看到宋礼带着人来了,知道是来找爹爹的,一路小跑,回到了家里,一边让爹爹出来见客人,一边吩咐媳妇赶紧洒扫庭除。
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宋礼、潘叔正、周长已经陪着太监走进了院子。
宋礼紧跑两步,握着白英的手,关心地问道:“白贤弟,回来以后身体怎么样啊?”
白英说:“回来以后,能休息好了,不操心了,每天喝一点酒,慢慢地好多了!”
白克俊高兴地说:“宋大人,在工地上的时候,我爹熬得黑瘦黑瘦的,现在,您看,他脸色好多了!只是还在咳嗽,不过,也轻多了。”
宋礼说:“白贤弟,您快好起来吧,我们还有好日子过呢!”
中官宣读圣旨:“请宋礼带白英、潘叔正一起进京受封。钦此。”
宋礼、潘叔正叩头:“臣叩头谢恩!”
而白英却不下跪。白克俊说:“爹爹,公公宣读圣旨呢,快下跪啊!”白英抱着胳膊,说:“我不是朝廷命官,用不着给他下跪!”
宋礼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谁也不能抗旨不遵。”
宋礼、周长按下他,白英只好下跪接旨。
周长问:“我呢,皇帝怎么没有说我的事儿呢,是不是把我忘了?”
宋礼对太监说:“对啊,周都督和我们一起,管理河工,也是劳苦功高啊!”太监说:“我也不知道啊?”
宋礼说:“我们一起走,到了北京再启奏圣上吧。”
宋礼、白英、潘叔正、周长一起跟着太监上了龙船。
村里的百姓们沿着河岸,一路跟着送行。
龙舟渐行渐远,消失在水天相接处。
白克俊等爹爹走后,兴高采烈,到处向人炫耀,比他自己去领赏还高兴。
他又来到李屯村,告诉妹妹关于爹爹进京领赏的喜讯。白秀兰却一下子哭了,说:“可惜啊,我一家人死的死,亡的亡,儿子也下落不明,运河儿啊,你到底在哪里啊,到底是死是活啊?”
白克俊感到很扫兴,说:“你就哭吧,哭能把死人哭活了?哭能把儿子找到了?”
秀兰说:“哥哥别生气,听到爹爹喜讯,我当然高兴了,可是一下子想起婆婆、丈夫和二迷糊,想起儿子小运河来,就忍不住了。我给你做饭吃,您住下吧。”
克俊说:“你也想开,多想好的事情,就好了。别忙了,我走了。”
克俊刚走,宋大牛也一路来到了白秀英家。秀兰打开院门,看到是宋大牛,感到有些奇怪,就问:“大牛弟弟,河工不是早就结束了吗?你怎么还没有走啊?”
大牛说:“我已经回去了,可是有一件事情,一直放不下,就又回来了。”
秀兰问:“啊,什么事情?”
大牛看到秀兰刚刚哭过的样子,就问:“嫂嫂,您怎么又哭了?小运河还是没有消息吗?”
秀兰哽咽着点点头,可是,她不愿意别人戳自己的伤疤,就反问道:“你不是说,还有事情放不下吗?你去忙你的事情吧,我,不要紧。”
大牛说:“我挂念的就是小运河啊,我答应过老大哥哥,一定要给他找到小运河!嫂嫂,你能再说说孩子被偷时的情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