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上我下,几乎芝麻大功劳就上,米粒大罪过就走人。2参知政事的确很高,但前面有根超高门槛。一步之遥,却天地之别!那就是从参知政事副宰相到同平章事正宰相!这是根本性区别,从权力到待遇,哪一点都没法比。于是相应的,要迈过去,需付出的代价就要高得多。怎么才能迈过这最后一道门槛,踏上帝国最高的人臣巅峰呢?这命题在梁适心中生成,他无时无刻观察着,思考着,判断着每一个机遇的发生…
现在事情很清楚,狄青身为武将,没法进东府中书省。而他又已是枢密副使了,那么去掉“副”字势在必行,这是目前唯一可升的官职了。但被人否决,仍是帝国唯一宰相庞籍。他认为狄青不配当枢密使,举出了2个例子:兵不血刃夺得荆湖的慕容延钊,太祖皇帝是赏钱赐爵。再如曹彬灭南唐,北宋第一名将,想得到使相,结果呢?太祖皇帝赏钱20万!这是不变的原则、祖宗的规矩:武将永远不能当枢密使!何况狄青功劳也远没到以上两人的地步,现在当枢密副使都很勉强。
以上可说是文官鄙视武将的经典。出自庞籍之口,从职务到身份都非常合适。但要分谁去听,有人能听得热泪盈眶,觉察到在污秽冰冷的官场里,也有温馨纯洁的友情存在及深思熟虑,洞查世事的智慧。但有人也就听出了一连串计谋和金钱权位的味道,如梁适,他就突然间看到了条从参政到宰相的光明大道…
梁适站出来反驳庞籍:宰相大人您不公平。不久前王则叛乱,只是占据了贝州这一座城池,文彦博出兵收复,回来就做了宰相。现在狄青是一举平复两路,功劳与之相比怎样?为什么就不能当枢密使?
言之在理,对比分明。1座城和2路相比,孰轻孰重?庞籍应没话说了?可不!宰相面目变得非常“可憎”庞籍说贝州之赏,本就是过分,所以现在不能再过分了。你是参政,难道不知我朝文官为相,出入无常,武将为枢密使,非有大罪不可罢免。这就有2个问题:1现任枢密使高若讷犯了什么罪,要罢免他给狄青让位?2狄青还很年轻,这时给他西府之首的位置,以后再有功怎么赏他?我这是对他好,不止是珍惜国家名器!
梁适冷笑:那个高若讷、现任枢密使大人怎就没错呢?他不久前出行,开道的胥吏把行人无辜打死,正被台谏官弹劾!仆有过,主之罪,他难辞其咎!狄青升官,不仅理所应当,更是顺理成章!
截止到这,稍微有点理智的人,都认为梁适说得句句在理,庞籍这评书演义里包拯的死对头、庞太师是在无理取闹,嫉贤妒能。那请大家化身为狄青,看看宰相与参政大人间的谈话,来分辨谁才是真正为他着想的那个人?唉!人活在这世上,要分清楚谁对你好、谁对你坏,可真是个大学问啊!
而梁适为能让自己从参政跳到宰相,就必须要让狄青当上枢密使!为此他做了三件事:
1他给皇帝写了密折,为狄青叫屈。且直接警告,这已不是祖宗的时代了,现在内忧外患,需要武将。如待狄青太薄,小心冷了军队的心!
2他给狄青写了封信,把和庞籍的争论内容都抄送一遍,激起狄大将军的怒火,让当事人也积极些!
3梁适走了个内线。他找到了皇宫里一太监:内侍省押班石全斌。这是位有过监军资格的大太监,在皇帝面前不仅很亲近,更有份量。梁适请他为狄青说话,代价是好处均分,他保举石全斌做观察使!
三招之后,皇帝的心被重新激活了。他本就要重赏狄青,当初他写给狄青的嘉奖信里就提过,决不做有始无终、赏罚不明的君主!国家现状他也很清楚,他想过新政,试验奋发过。眼前的狄青明摆着是国家精英,不提拔他提拔谁?
5月6日,仁宗突然频布命令:升狄青为枢密使。孙沔为枢密副使。石全斌先给观察使俸禄,一年后正式晋升。原枢密使高若讷罢免,但升官一级,加学士衔,加经筳(陪皇上读书)官。张尧佐仍回宣徽院供职。
庞籍有点懵:陛下,您让臣等回中书省再商量一下,明天回复行吗?
不行!你们就在殿门阁内商议,朕在殿内等候!
话说到这份上,谁都不敢反驳了。当天,狄青终于当上了大宋朝军方第一把手、西府枢密使!消息瞬息传遍天下,大家都为这位平民甚至罪犯出身的大将军叫好,国家终于赏罚分明了!我们这些平头百姓们以后只要发愤图强,为国出力,一样可出人头地!
人人都高兴,但最高兴的还是梁适。狄青上、高若讷下,他的参政变宰相之路也终于畅通无阻!说到底,狄青就是梁适算盘上的一个筹码。他的悲剧,仍是大宋‘以文制武’国策的悲剧!这是狄青的升官记,还是梁适的官场秀?很遗憾,是后者!虽狄大将军英明神武,可回到开封城的他,没半点说话的余地,有的只是事后的表态!
狄青荣升枢密使、进宫谢恩时,皇帝对他凝视了好一会,之后带着温和又伤楚的感情说了句话:狄青,朕有御医,可把脸上的金印去掉,你恢复原貌吧,不要总带着当年的黥字。
狄青一阵感动。他知宋朝开国百年,两府宰执大臣从没过配军的刺字,这是耻辱,至少是卑贱的标志。皇帝完全是为他着想,让他改头换面,从此抬头做人。但狄青拒绝了,他对皇帝说了一句话,从此他在皇帝心中、在天下亿万平民百姓心中,留下了不灭的印象——陛下擢臣,不问门第,臣正因脸上有这行金印,才得以报效国家。臣愿留颊上黥字,以使天下贱儿得知,朝廷有此名位相待!(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