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到1000亿来操作,同样全部贷出,那最终的收益就会来到50亿,如果放大20倍,那收益就是100亿……
利润很诱人,但是杠杆操作风险也很大,A想尽可能的赚到暴利,但是又不愿意冒这么大风险,于是A找到保险B,跟B商量让它来帮它做贷款违约保险,每年付它一亿美元保费,连保十年,总计10亿美元,如果不违约,那这笔钱你就白赚,但是一旦违约,那你得给我赔偿。
B没有立刻答应,而是回头做了一份调查,发现在房地产市场火爆的当下,这份保单违约的可能性不足1%,如果找到100家同样的保单,那它将会收到1000亿的保费,按照违约率不足1%来计算,即便一百家里出现一家违约的保单,损失它也能承受。
贷款违约这种保险,又叫信用违约掉期,价值是以基点来衡量的,1基点相当于1000元,1000个基点相当于1手标准合同,可为1000万的资产做担保。
A如果付保费10亿美元,那么B就相当于在为1000手标准合同做担保,如果违约,它要付的赔偿金最高也不过是1000手标准合同×1000万资产=100亿。而它总共担保了100份保单,收到1000亿保费,即便赔出去100亿,它还能净赚900亿。
B觉的这笔买卖很划算,于是它接下了这笔保单。
C听说了这件事,很眼馋,于是它找到B跟B商量,我给你500亿,你把这一百张保单卖给我怎么样?
B算了算,它想全额赚到这900亿要等10年,而现在转手就能赚500亿,省下了10年时间不说,还不用再承担任何风险,那何乐而不为,于是B就把这一百张保单卖给了C。
而C也没打算等上十年,而是直接把这一百张保单标价550亿挂牌卖出。
D看到了这笔买卖,觉的很划算,即便它花550亿把这笔保单买下,它还有350亿的盈利空间,于是它接下了保单,然后再次以580亿的价格挂牌卖出。
以此类推下去,ABCD以及后面的EFG看似都在赚钱,但是这是在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火爆,市场违约率不足1%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如果房地产市场开始走低,违约率大幅增加,那这种循环立刻就会被打破。
假设这笔保单最后被接盘侠Z以850亿的价格拿下,但是还没等它再次转手,房市就崩了,最终的违约率达到了20%,远远超出当初预测的1%,按照每张违约保单要赔付100亿的价格来计算,它总共要赔2000亿,减去它最终能如约收到的1000亿保费,再加上850亿的收购价,Z这次的亏损总计将达到1850亿,即便Z家大业大,它也赔不起这么大一笔钱,因此Z只能破产。
然后A就傻眼了,当初为了转嫁风险才搞出的贷款违约保险,现在被倒霉蛋Z接手了,它想要赔偿,只能找Z要,Z都破产了,肯定拿不出这笔钱,损失还是只能由它自己来承担。
更糟的是A当初还采用了杠杆,即便只采用了10倍杠杆,把100亿资产放大到1000亿,那它这次的损失一旦超过10%,它这笔投资就将亏损超过100亿,而它本身只有100亿资产,也就是说即便它把家底都赔光,可能都不够,于是A立刻同样面临破产危机。
更更糟的是,B当初承保的100张保单,是跟A同类型的100家银行签订的,按照20%违约率计算,除A之外,至少还有19家银行要面临破产,这么多家银行一旦破产,毫无疑问会对美国的金融业造成难以估量的重创。
因此Z和20家银行一同找到财政部,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游说,Z绝对不能倒,Z要一倒,大家都得玩完。
财政部一合计,觉的有道理,于是大手一挥,把Z国有化了,这笔窟窿最终就由财政部来兜底,拿纳税人的钱来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