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章四十五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  监生不获得上等科第,即使自己发奋刻苦磨练,也不能有所成就,是积习深重的形势使然。

    到了开启纳粟的先例,便正品与旁流渐渐混淆,并且平民也能够援用生员的规则而进入国子监,叫做民生,也称他们为俊秀,而监生就更加轻贱。

    于是同样处在太学,而举监、贡监能够作府的副职以及州、县的正官,官生、恩生能够选为部、院、府、卫、司、寺小京职,还算是正途出身。

    而援例纳粟入监的监生,只能选作州、县副职以及府的首领官;那些授予京职的,乃是光禄寺、上林苑之类;那些愿意到远方去做官的,便以云、贵、广西以及各边省军卫有司首领,以及卫学、王府教授的空缺任之,而终身只能算是异途出身了。

    举人入国子监,开始于永乐年间。

    会试落榜,便命令翰林院录取其中优秀者,使之入国子学以等待下一次科考,颁给他们教谕的俸禄。

    适时候,会试有副榜,副榜录取的人大都任命为教官,所以命会试下第入国子监的人也享受其俸禄。

    宣德八年,曾经命令礼部尚书胡淡与大学士杨士奇、杨荣选拔副榜举人龙文等二十四人,送往国子监继续学习。

    翰林院三个月考核其文一次,与庶古士相同,多示优异。

    后来不再另行考试,便选取副榜中年龄在二十五岁以上的,授予教官之职,年龄未达到二十五岁的,有的投靠亲人,有的入国子监读书。

    随后不论年龄,依靠亲人的还是入国子监的都准许。

    依亲就是回原籍读书,依靠亲人完成学业。

    又有服丧、成婚、探亲、送回幼子,都仿照依亲之例处理,限定时间返回班列。

    玺统年间,天下的教官多缺,而举人不满于教官的位卑势冷,很多不愿意就任。

    正统十三年,御史万节请求救命礼部多录取副榜,以充任教官。

    部臣认为,举人愿意依亲、入园子监的占十分之七,而愿意就任教官的祇有十分之三,只应各自随顺心愿,从而拒绝了万节的请求,并不施行。

    到了成化十三年,御史胡璘说:“天下的教官大多是岁贡,言语行动文章不值得为人师表,请求多录取举人选择任用,而罢除贡生,不再选用。”部议岁贡照旧,而举人教官仍然允许参加会试。

    自从这以后,就任教官的举人渐渐多了。

    嘉靖年间,南、北国学都空虚,有人提议全部微调落榜的举人进入国子监,并且确定限期以催促。

    但是举人不愿意入园子监的,终究不能用权力勉强。

    于是生员岁贡之外,不得不频繁举拔选贡来充实国学。

    贡生入园子监,最初由生员选择,随后命令各级学校每年荐举一人,故叫做岁贡,其规程也多次变更。

    洪武二十一年,规定府、州、县学以一、二、三年为差等。

    洪武二十五年,规定府学每年选贡二人,州学二年选贡三人,县学每年选贡一人。

    永乐八年,规定州县户口不够五里的亦即户口不满五百五十家的,州每年选贡一人,县隔一年选贡一人。

    永乐十九年,命令每年选贡按照洪武二十一年规程进行。

    宣德七年又照洪武二十五年的规程进行。

    正统六年,改定府学岁贡一人,州学三年选贡二人,县学隔一年选贡一人。

    弘治、嘉靖年间,仍然决定府学每隼选贡二人,州学二年选贡三人,县学每年一人,于是成为长久的制度。

    以后孔、颜、孟三姓人家,以及京学、卫学、都司、土官、川、霎、贵等边远省,其按年充贡的办法也时有增加或减少。

    岁贡开始的时候,必定考核学问品行端庄,文理优秀的人充选,其后只取食糜俸年久的人。

    弘治年问,南京祭酒章懋说:“洪武、永乐年间,国子生有数千人,现在在国子监的贡生一共只有六百多人,岁贡按次序升迁,年老衰落不振的常占十之八九,举人入国子监坐读,又常常拖后时限,调派不够,教养少成效。

    近年来有增加岁贡的作法,而所选拔也是按资格轮序之人,资格所限,英豪人才多沉滞不被任用。

    请求在正常贡员之外,命令提学官实行选贡的方法,不分糜膳生员还是增广生员,通通实行考核选拔,务必寻求学问品行兼优、年富力强、多次考试优等的,纔用他充任贡生。

    天下总计这么广大,约略选取五六百人,以后三、五年实行一次,那么人才可以渐渐赶上往年。”于是下发于部讨论实行。

    这是选贡制度的起始。

    选贡多英豪人才,入国子监考试往往处于上等,调派历事各个官署,也表现出才干器局。

    岁贡衰颓年老,其精力一天天衰退,便祇愿意任教而不愿意入国子监。

    嘉靖二十七年,祭酒程文德请求把廷试岁贡生祇留下即选之人在礼部内,而其余的全部让他们入国子监。

    回报同意。

    岁贡诸生联合上疏说,家庭贫困,双亲年老,不愿意入国子监。

    礼部又提出请求顺从他们的愿望,而全部让举人入国子监。

    又听从其请。

    举人入国子监不能按期,南京祭酒潘晟以至于请求设重罚以督促举人必定如期赴监。

    于是举人、选贡、岁贡三者交替或盛或衰,而国学的盈虚也就没有一定。

    万历年间,工科郭如心上言说:“选贡不是祖宗旧制,其开始想弥补岁贡的不足,其后便妨碍岁贡的路途,请求停止选贡。”神宗认为对。

    到了崇祯时代,又曾经实行。

    恩贡是国家有庆典或者皇帝即位下诏,以当贡之人充当。

    其次就是岁贡。

    纳贡看起来比按常例进入国子监的人稍优厚,其实差不多。

    荫子入国子监,明代初年因袭前代任子制度,文官从一品至七品。

    都能封荫一子世袭其俸禄。

    后来便渐渐实行限制,在京三品以上纔能请求封荫,叫做官生。

    出自特殊恩赏者,不限于官阶品级,叫做恩生。

    有的直接给与官职,有的送入国子监读书。

    官生必定要三品京官的子弟,是成化三年听从助教李伸的上言而确定。

    当时给事中李森不同意。

    皇帝训谕,责备他刻薄;如果不是历任时间很久,政绩显著者,不能无节制地优叙而已。

    已得到恩荫优叙,便由提学官考核送礼部考试,如同贡生之例,送入国子监。

    当时内阁吕原之子吕葱以荫监补任中书舍人,成化七年即辛卯年,请求参加顺天乡试。

    礼部请示,皇上听从其请。

    给事中芮畿不同意。

    皇帝同意吕憋的请求,不算规程。

    但是此后,以恩荫授舍人的人,都能够应举了。

    嘉靖、隆庆以后,宰相的儿子有开初授官便任尚宝司丞,径直转官本司的少卿,由光禄、太常之官而升任九卿职位的,又有以军功恩荫任锦衣卫的,往往不经由太学。

    其它都要入国子监。

    恩生的开始,建文元年,选录昊云之子昊黼为国子生,是因为昊云在云南死节。

    正德十六年,确定规程,凡是文武官员死于忠诚直谏的,一个儿子选入国子监。

    其后守卫疆土的官吏死节也都能封荫其子了。

    又,弘治十八年,确立规程,束宫侍从官,给太子讲读时间久、辅导太子有功的,死后,子孙请求恩荫,礼部上奏请示由皇上裁定。

    正德元年又规定,其祖、父任职年数和劳绩已达到三年的,一个儿子便补任中书舍人习字;不够三年的,一个儿子送国子监读书。

    正德八年又规定,束宫侍班任官三年的,一个儿子入国子监。

    又,万历十二年,确立规程,三品的日讲官,即使任职期限未满,也可以有一个儿子入国子监。

    例监开始于景泰元年,因边防形势非常紧迫,下令天下交纳粮食和马匹的人,可以入监读书,限定一千人便截止。

    实行四年而停止。

    成化二年,南京发生大饥荒,地方长官建议,想要让官员、军队、平民子孙交纳粮食便送入园子监。

    礼部尚书姚夔说:“太学是育才的地方,近来直属行省起送四十岁的生员,以及交纳草和马的人动辄以万来计算,入国子监的人遇滥,不能承受。

    并且使天下以财货为贤,士风会一天天鄙陋。”皇帝认为对,为此拒绝了地方长官的建议。

    但是,以后或遇上饥荒,或遇到边地报警,或因为大兴土木,都援用以往惯例实行,以至于不能禁止。

    这便是举、贡、荫、例等类监生,前后始末的大概情况。

    监生历事,即监生实习制度,开始于洪武五年。

    建文时期,规定考核方法为上、中、下三等。

    上等选用,中、下等仍然实习一年再考核。

    上等的按上等使用,中等的不拘泥品级,按其才能任用,下等的回国子监读书。

    永乐五年选拔监生三十八人隶属翰林院,学习四夷译书。

    永乐九年即辛卯年,锺英等五人成进士,都改为庶吉士。

    壬辰、乙未年以后,译书考中会试的很多,都改为庶吉士以为常例。

    实习生员成名,像这样蒙受恩宠礼遇。

    仁宗开初施政,中军都督府上奏称监生七人处理官府诸事勤奋谨慎,请求获选注授官职。

    皇帝不允许,仍旧命令入太学,通过科举进身。

    别的实习生员,很多不愿意再回国子监。

    于是通政司上奏引见,六科办事监生二十人实习期满,按惯例应该返回国子监,但仍愿到各科办事。

    皇帝又召见二十人,晓谕他们令其进学。

    因为这个时期,六科给事中多缺额,诸生希望得到这些空缺。

    皇帝细察知道他们的意图,所以不授予官职。

    宣宗因教官多缺,选用监生三百八十人,而程富等人因都御史顾佐的举荐,派他们到各道实习三个月,选择任用,这就是所说的试御史。

    监生拨历,即监生分拨各部实习,开初以入监的时间为先后,服丧、探亲祭扫,有在家滞留七八年的,及至入国子监,便能够取得调派实习资格。

    陈敬宗、李时勉先后题请,全部按照在园子监读书的时间长短定资历的深浅。

    其后又按存省、京储、依亲、就学、在家的时间,也作为在国子监读书的时数。

    其患病和别的事故,纔以旷课论。

    诸生互相强争学习时间和资历位次,各自援引规章条款。

    成化五年,祭酒隙鉴把两词详细上报,请求命令礼部酌情制定规则,被礼科驳回。

    陈鉴又上奏,互相争论。

    于是下发礼部重新讨论,请一一精确核实,仍然计算地理远近、水路所需时间以为准则。

    然而文书往来,错综复杂,上下伸缩,弊端很多,终究不能统一。

    开初令监生从广业堂升率性堂,纔能积分获得为官资格。

    天顺以前,要在国子监十多年,然后调派到各部充任历事生,实习三个月,接着留一年,送吏部选拔。

    其兵部抄写职官的档案黄簿以及随从御史出巡的,便以三年为限。

    以后,因为监生滞留的积聚很多,频频减少调派实习的时间来疏通滞留人员。

    每年选择,优秀的便调派实习,有的人学习不到一年。

    弘治八年,监生在园子监的少了,而在吏部听候选拔的达到一万多人,有等待十多年没有得到官职的。

    祭酒林瀚因坐班读书的人少,不够调派实习,请开设科贡。

    礼部尚书倪岳覆奏,科举已经有定额,不能再增加,只有请增加岁贡的人数,而规定在各政府部门实习,必须实习期满后,纔予以更换,使诸生坐监读书稍久,选人也没有壅塞、滞留。

    直到嘉靖十年,监生在国子监的不到四百人。

    各司实习每年名额以千来计算。

    礼部尚书李时援引倪岳先前的奏议说:“倪岳变通二法,一是增加岁额来满足在园子监读书的生徒,一是计议实习之差等以延长在监读书的时间。

    于是府、州、县学以一年二贡、二年三贡、一年一贡为差等,实行了四年而停止。

    其各部实习,三月考勤之后,仍经过一年,其余誊写奏章一年,抄写职官的档案黄簿、抄写诰命、抄写军人名册、抄写军匠名册三年,以至出巡等项目都如旧例时间。

    如今国学缺人,比弘治年间更严重,请将先前的事例,参考酌情实行。”朝廷都听从,惟独不增加贡额。

    不久,又以祭酒许诰、提学御史胡时善的请求,-f诏增加贡额,按照倪岳、李时先前的提议办。

    隆庆、万历以后,学校积久废弛,一切遵循旧制而已。

    崇祯二年,听从司业倪嘉善的进言,重新实行稹分法。

    崇祯八年,听从祭酒倪元璐的进言,把贡选作为正流,把破格提拔作为闰流。

    贡选不限定调派日期,以积分岁满作为标准;破格提拔便依照原定调派实习为标准。

    官吏实习不分正流、杂流,只是以考定等级作为实习期的多少。

    各部门教给他们政事,不给繁杂的差遣。

    实习期满,考核他的勤勉或怠惰,报告给吏部。

    不符合准则的,回国子监教习。

    当时国子监的规程废弛已经很久,不能再度振兴了。

    凡是监生实习,吏部四十一名,户部五十三名,礼部十三名,大理寺二十八名,通政司五名,行人司四名,五军都督府五十名,叫做正历。

    三月交吏部遴选,实习日期有增有减不确定。

    又有各部抄写奏章,户部十名,礼部十八名,兵部二十名,刑部十四名,工部八名,都察院十四名,大理寺、通政司都是四名,随御史出巡四十二名,叫做杂历n一年期满,交吏部遴选。

    又有各类办事,清黄一百名,写诰四十名,续黄五十名,清军四十名,天财库十名。

    开初以三年为期,叫做长差,后来改为一年交吏部遴选;承运库十五名,司礼监十六名,尚宝司六名,六科四十名,开初作为短差,后来也确定为一年交吏部遴选。

    又有随御史刷卷一百七十八名,工部清匠六十名,都在事完之日交吏部遴选。

    又有礼部写民情条例七十二名,光禄寺刷卷四名,修斋八名,参表二十名,报讣二十名,斋俸十二名,锦衣卫四名,兵部查马册三十名,工部大木厂二十名,后府磨算十名,御马监四名,天财库四名,正阳门四名,崇文、宣武、朝阳、束直门都是三名,阜城、西直、安定、德胜门都是二名,以半年为限,期满回国子监。

    郡、县的学校,与太学相联,创立从唐代开始。

    宋代设置各路州学官,元代多因袭宋制,其法规都没有完备。

    到了明代,天下府、州、县、卫所,都建立儒学,教官四千二百多人,弟子无数,教养的法规详备了。

    洪武二年,太祖开始建立国学,训谕中书省之臣说:“学校的教育,到元代其弊端达到极点。

    上下之间,流波颓废,世风靡弱,学校虽然设置,但名存实亡。

    兵变以来。

    人人练习战斗,只知道战争,不知道礼法。

    我想治理国家以教化为先导,教化以学校焉根本。

    京城虽然有太学,而天下的学校未能兴办。

    应该命令郡县都设立学校,延请老师,教授学生,研究讨论圣道,使百姓一天天受到浸润,感受教化,以恢复先王的兴隆气象。”于是大规模兴建学校,府设置教授,州设置学正,县设置教谕,各一人。

    都设置训导,府学四人,州学三人,县学二人。

    生员的数目,府学四十人,州、县依次碱十人。

    师生每月糜食米,每人六斗,有关部门供给鱼肉。

    学官月俸有差等。

    生员专治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敷设科分别施教。

    努力追求实际才干,愚顽不合标准的黜退。

    洪武十五年,在国子监颁布学规,又向全国颁布禁例十二条,锈刻建立卧碑,放置在明伦堂的左边,那些不遵守的,以违犯法制论处。

    大抵没有什么地方不设学校,没有谁不纳入教育之列,庠序琅琅的读书之声,层层迭叠的管理制度遍布全国,即使在下邑边荒,山区海涯也都没有空白。

    这便是明代学校的盛况,唐、宋以来无法相比。

    生员虽然在建国之初确定了数额,不久就命令增加,不拘泥额敷。

    宣德年间,规定增加的额度:在京的府学六十人,在外地的府学四十人,州、县依次减少十名。

    成化年问,规定卫学的条例:四卫以上,军生八十人;三卫以上,军生六十人;二卫、一卫,军生四十人,主管部门儒学军生二十人。

    土官子弟,允许进入附近的儒学,没有规定名额。

    增加扩大已多,于是初设食麇的叫做麇膳生员,增加的叫做增广生员。

    到后来时间长久,人才更多,又在额定之外增加录取,附在诸生的末尾,叫做附学生员。

    凡是初入学的,祇叫做附学,而麇膳、增广生员,按每年科考两次考试等级高的补充进去。

    非麇生长久不升格的,不能充岁贡。

    读书人没有入学出,通通叫做童生。

    在大考之年,问或收纳一二个特异敏悟的,三场都通的,让他们与诸生一同入场,叫做充场儒士。

    考试符合标准的便是举人,不合标准的,仍等候提学官的每年考试,合格后,纔准许入学。

    提学官在任三年,两次考试诸生。

    先用六等考试诸生的优劣,叫做岁考。

    一等在前列的,视糜膳生有缺额,依位次补充,其次补为增广生。

    一二等都给予赏赐,三等按一般对待,四等的鞭挞责罚,考五等的便麇膳生、增广生依次降一等,附生降为青衣,六等的罢黜除名。

    随后取一二等为科举生员,使之参加乡试,叫做科考。

    那些补充麇膳生、增广生的给予奖赏,全部如同岁试。

    其等次仍分为六等,而大抵多放置在三等。

    三等不能参加乡试,受鞭挞责罚、罢黜的仅百分之一,也可以没有。

    儒生参加考试,每次每科推举一人,各科考试以推举三十名为标准。

    推举名额屡次扩大,考试科目也一天天增加。

    要求推举的人更多,又往往在定额之外增加录取名额,以收买读书人之心。

    凡是督学的都像这样。

    嘉靖十年,曾经下达汰除生员的命令,御史杨宜谏诤而停止施行。

    万历年问,张居正执政,便核实减少全国的生员。

    督学官遵奉施行太过分,童生入学,有的一个州县仅录取一个人,其科举减省可推想而知。

    生员入学,开初由巡按御史、布政使、按察使以及府、州、县官决定。

    正统元年,纔特设提学官,专门派他们管理督促学政,南北直隶都是御史担任,各省掺杂任用副使、愈事担任。

    景泰元年,罢除提学官。

    天顺六年,又重新设置,各赐敕谕十八条,使奉行之。

    直属行省既已设置提学官,而所辖太宽广,以及地方最偏僻迁远,每年巡察不能达到的地方,便斟酌适宜而设官。

    口外以及各都司、卫所、土官归属分巡道员,直隶庐、凤、淮、扬、滁、徐、和,归属江北巡按,湖广衡、永、郴归属湖南道,辰、靖归属辰沅道,广东琼州归属海南道,甘肃卫所归属巡按御史,也都奉敕专断行事。

    万历四十一年,南直隶分为上下江,湖广分南北,纔各自增加提学官一人。

    提学的职责,专门督察学校,不处理刑事法规事务。

    接到的诉讼状纸.重大的送交按察司,轻的转发给主管官吏,直隶便转送巡按御史。

    督、抚、巡按及布、按二司,也不允许侵犯提学的主管事务。

    明朝初年,优待礼遇老师,教官提拔为给事、御史,诸生岁贡的人容易得到好的官位。

    但是控制也很严。

    太祖时期,教官任职期满,同时要考核其岁贡生员的数目。

    后来以岁贡为学校的常规。

    洪武二十六年,制定学官考核办法,专以科举作为考课的优劣。

    九年任满,考核其学生中中式的举人,府学考上九人,州六人,县三人作为第一等。

    其教官又考核解释经义,便予以升迁。

    举人少的算平等,即使解释经义通过考核也不升迁。

    举人最少以及完全没有的为最后一等,又解释经义又不能通过考核,便贬黜。

    其对待教官如这样的严格。

    生员入学十年,学业无所成的,以及有大遇错的,都送礼部充当小吏,剥夺糜粮。

    到了正统十四年,申明其制度而稍有更改。

    接受赃物、奸盗、冒籍、宿娼、居丧娶妻妾违犯事理重的,直隶发配充任国子监的膳夫,各省发配充任附近儒学的膳夫、斋夫,满了期限成为平民,都追夺糜米。

    违犯轻微充任小吏的,不追夺麇米。

    其对待诸生如这样严格。

    但是后来教官的贬黜,生员的发配,都废弃搁置不执行,即使卧碑也徒具条文了。

    诸生上等的中式,次等的廪生,时间久的充贡,有的选拔为贡生。

    那些多次考试不能考中,年龄超过五十,愿意告退休闲的,给予官职,仍然终身免除赋税徭役。

    此后有交纳粮食马匹捐监的条例,诸生又有援此惯例入学的。

    提学官每年考试校阅文卷之外,命令教官举出诸生中德行优秀或低劣的一二人,奖赏或惩罚他们,以为勉励或惩戒。

    这就是其大致情况。

    诸生参加考试的文章,通通叫做举业。

    四书义一篇,二百字以上。

    经义一篇,三百字以上。

    取其书的旨意明晰而已,不崇尚华丽的文采。

    后来标榜新奇,率引怪异,逐渐背离其开初宗旨。

    万历十五年,礼部称:“唐代文幸开初崇尚靡丽,而士人趋向浮华浇薄;宋代文章开初崇尚钩章棘句,文辞艰涩,而士人习于阴险诡诈。

    本朝开初举子文章有用六经之语的,其后援引佐传、国语,又引史记、漠书。

    史记穷尽而采用六子,六子穷尽而采用百家,甚至佛经、道藏摘录而用之,流弊怎么能穷尽呢?弘治、正德、嘉靖初年,科考合格的文字纯正典雅。

    应该选择特别好的,刊刻发布于学宫,使读书人知道发展方向。”于是选择符合要求的文章一百一十多篇,上奏请求刊刻发布,以此作为准则。

    当时正崇尚新奇,厌倦轻视先民规矩法度,以士子所喜好的作为方向,不遵守皇帝旨意。

    天启、崇祯年问,文体更变,以能够在经史百家援引文字为高才,而任意恣情放纵的文章也很多。

    虽然多次重申禁令,排除诡奇怪异险僻的文字,但形势积重难返,终究不能顺从。

    评论的人把明代考试文章与唐人的诗相比拟,开国之初比初唐,成化、弘治、正德、嘉靖比盛唐,隆庆、万历比中唐,天启、崇祯比晚唐。

    儒学之外,又有宗学、社学、武学。

    宗学的设置,世子、长子、众子、将军、中尉年纪不满二十的都在其中学习。

    其老师,在王府长史、纪善、伴读、教授等官中选择学问品行优秀的授任。

    万历年问,规定宗室的子弟十岁以上都入宗学。

    如果宗子众多,便分别安排多个老师,或者在宗室中推举一人作宗正,统领此事。

    命令学生诵读皇明祖训、孝顺事实、为善阴骂等书,而四书、五经、通鉴、性理之书也同样诵读。

    不久又增加宗副二人。

    子弟入学的,每年到提学官处考试,衣帽全和生员一样。

    随后又命令一律参加乡试,允许得到科考合格。

    此后宗学渐多,多有在两榜获中出仕即任翰林的。

    社学,从洪武八年,延请老师来教育民间子弟,兼读御制大诰以及本朝法律条令。

    正统时期,允许补充儒学生员。

    弘治十七年,命令各府、州、县建立社学,选择明师,民间幼童十五岁以下的送入社学读书,研究学习冠、婚、丧、祭的礼仪。

    但是此法废弃已久,渐渐不举行。

    武学的设置,从淇武时期设立大宁等卫儒学,教育武官的子弟。

    正统年问,成国公朱勇上奏选拔骁勇都指挥等官五十一人,娴熟于骑射的幼官一百人,开始命令两京建武学来教导他们。

    不久,命令都司、卫所应袭封的子弟年龄在十岁以上的,提学官选送入武学读书,没有武学的地方,送入卫学或者附近的儒学读书。

    成化年问,命令主管部门在年终考试入学的武生。

    十年以上学习无可取的人,追索麇食还入官府,送到军营操练。

    弘治年间,听从兵部尚书马文升的建议,刊刻武经七书分发到雨京武学和应袭舍人。

    嘉靖年间,迁移到京城束武学到皇城西隅的废寺中,使大小武官子弟以及勋爵新袭的人,肄业于其中,用文武重臣进行教育训练。

    万历年间,兵部上言,武库司专门设立主事一人管理武学,近来被裁除,请求恢复专设。

    教官升堂,都指挥执弟子之礼,请求遵照会典的规程,立为程序。

    下诏都按所议行事。

    崇祯十年,命令天下府、州、县学都设立武学生员,提学官一并考试选取人才。

    然后又重申会典的条例,记录功劳和才能,有不按等次提升任用、黜退、送操、奖罚、激励等方法。

    当时国家形势正紧急,故没有什么收益。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