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轻拂,细雨如丝。昨日,记者随新闻大篷车来到翔安区新店镇刘五店村,站在滚装码头抬眼望去,五缘湾大桥咫尺之间,厦门岛历历在目;海面上,白鹭翱翔,船只往来穿梭。昔日杂乱无章、零星分布的网箱、吊蛎已不复存在,使人顿生视野开阔、心神爽朗之感。
刘五店社区居委会党总支书记许水满欣喜地告诉记者,环东海域整治,给刘五店这个千年古港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刘五店,这个历史悠久的昔日滨海渔村,村民大多以海上捕捞和海上养殖为生。虽然已改成社区居委会,但直至去年这里才基本退出了海上捕捞作业。此次环东海域综合整治,全村3300多居民,又与海上养殖告别。至此,这个千年古港发生了历史性蜕变,迎来了新生。
对刘五店人而言,蜕变的过程是一种阵痛。此次海上退养,涉及全社区3300多居民,退养吊蛎1511。8亩,石蛎362。78亩,沙包围网56。82亩,竹蛎173。47亩。一位姓许的居民说,刚得知海上退养的消息后,大家都睡不着觉,心里空落落的。祖祖辈辈生活在海边,捕捞也好,养殖也罢,大家早已习惯了以海为生。现在,捕捞没有了,海上养殖也不行了,洗脚上了岸,往后的出路在哪里?
与这位许姓居民一样,许多群众抱有这样的疑虑。但到后来,他们都对这次海上退养表示了理解和支持。大家都感到“阵痛”之后,将迎来“新生”5月23日,工作组进驻该村,7月15日,海上养殖全部自行拆除。
翔安区农林水利局副局长、区海域整治办副主任洪跃家这样告诉记者:新店镇的刘五店社区居委会,是此次翔安区环东海域综合整治中,坚持标准的典范。整个退养工作,在全区首批完成。
新店镇党委书记夏长文说,新店的定位是新城区,转移劳动力的任务比较突出,渔民的转产转业更是一种挑战。镇党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就业培训,让退养渔民拥有“一技之长”;在鼓励渔民走出去的同时,政府尽可能多地创造公益岗位给就业难的渔民;创办集体经济项目,增加退养渔民的收入;刘五店一带居民经商意识浓厚,鼓励渔民自主创业,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扶持;对困难家庭的养老、医疗保险等方面给予倾斜照顾,保证困难户能在新区开发建设中平稳过渡。
采访结束时,许水满向记者介绍,根据规划,刘五店是翔安重要的港口和物流园区,将建成翔安区大型现代化的专业配送中心和批发市场,以刘五店滚装码头为依托,重点引进造船工业、游艇工业、修船业和旅游业环东海域整治,使得这千年古港,真正迎来了千载良机;展望美景,大家充满憧憬。
繁华渔村曾是外贸重镇
刘五店港港阔水深,自古就是天然良港,北起同安石浔村,南至翔安澳头村,港区海岸线长9。1公里,水域面积182万平方米,平潮时刘五店码头可靠泊8000吨级轮船。大海、港口、码头共同见证了刘五店悠久的历史
一般说来,一个村庄大都只有一两个为主的姓氏,而刘五店的姓氏有近30种,可见这里是一个大融合的地方,这也见证了刘五店悠久的航海历史。相传宋代时,刘五店即为渔村,元代设有驿站通厦门五通。明朝中后期,随着外贸的崛起,刘五店成了繁荣的小集镇。据传,最早在这个港口渔村开设店铺的人姓刘,有五家店铺,因他经商诚信,船家每次经过都会找他交易。久而久之,本无名称的小集镇就有了代号——刘五店。
刘五店在清初成了政府的钱粮口岸之一,稽查过境船只货物。乾隆26年(1761年),恢复刘五店铺建置,乾隆40年,被定为对台、澎军需专运码头。解放后,刘五店是福厦泉公路的主要终点站,由驻军建成了斜坡式石砌突堤码头。其后又陆续在下潭尾、和平、井头、琼头等处修筑简易码头,增加作业点,扩大了港区。1981年,福建省政府批准刘五店港为外贸港澳...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