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读史,慢慢品味,总会有一些新的收获,总会受到一些触动。最近触动我的是两位帝王,我觉得他们是颇为明智的帝王,故值得一提。
一位是唐玄宗李隆基。唐玄宗拜韩休为相,韩休为人峭直,不慕名利,不顺上意,敢在唐玄宗面前指出他做皇帝的不是之处。当玄宗偶有小错(或怠慢朝政,或宴饮后宫,或外出游猎),就问陪臣:“韩休知道么?”每每话音刚落,韩休的谏书已到。于是有陪臣对玄宗说:“自从韩休为相,陛下瘦多了,还是撤下他吧!”玄宗却说:“我瘦了,天下百姓却肥了。萧嵩当宰相时,什么事都顺我意,我倒睡不好了;韩休能据理力争,我却睡得很香。我用韩休,是为国家,不是为自己啊!”一个以天下为己有、以百姓为奴婢的封建帝王,能够甘愿接受下臣的监督,并能说出“我瘦了,天下百姓却肥了”、“是为国家,不是为自己”的话来,确实少见!我认为,韩休遇到玄宗,是如鱼得水;玄宗遇到韩休,是如获至宝。如此相辅相成,便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开元盛世”萧嵩任宰相时,不管是非曲直,一味投玄宗所好,混事的唯一诀窍就是施展拍马伎俩,想方设法“顺上意”如果让其继续任相,不用韩休,焉能有“开元盛世”?可以说,唐玄宗是少有的明智的帝王。
另一位是后周太祖郭威。郭威是军阀出身,他创建了五代最后一个王朝周。他虽免不了也有劣迹,但他生活节俭,不事奢侈,就是登上帝位后还依然如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临终前所留的关于丧葬自己的遗嘱,可以说在封建帝王中是绝无仅有的。在后汉复杂的上层斗争中,郭威被杀掉了全家,称帝后便无继位之人,于是立外甥柴荣为继承人,封晋王。他临死前把柴荣叫至榻前,叮嘱道:“我死,当衣以纸衣,敛以瓦棺,速营藏,勿久留宫中。圹中无用石,以甓代之。”郭威一反历代帝王大肆铺张营造墓葬的传统做法,葬自己只用纸衣、瓦棺,墓道无石就用砖来代替。他又说:“工人役徒,皆和雇,勿以烦民。”就是说,在埋葬他时用的人力,都要出钱雇用,不能给老百姓增加麻烦。他还叮嘱道:“勿修下宫,勿置守陵宫人,勿作石羊、虎、人、马,惟刻石置陵前云:周天子平生好俭约,遗令用纸衣瓦棺,嗣天子不敢违也。”他怕外甥把自己的遗嘱当耳边风,又特地说道:“汝或吾违,吾不福汝。”意思是说你若违反我的嘱咐,我在天之灵就不会为你赐福。综观一部中国封建史,无论哪个朝代的帝王,在丧葬问题上都是大为铺张浪费,从来不管耗去多少民脂民膏的。可郭威却出奇的不同,他的做法确实高出了历史上所有的皇帝。当然,郭威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对自己的丧葬做出如此不同的安排,并不完全是为老百姓考虑。他是一个武人,一生“多在戎装马上行”他说:“昔吾西征,见唐十八陵无不发掘者,此无它,唯多藏金玉故也。”他因此吸取了教训,来个纸衣瓦棺,看你后人发掘什么。实在是明智之举!
这两个帝王之所以值得一提,一个是愿让下属监督的帝王,一个是节俭的帝王。这两点都很难得。唐玄宗甘愿让下属监督的作法,很值得当今的“人民公仆”们学习,特别是“人民公仆”中的“一把手”“一把手”是腐败的高发人群,其贪欲和邪念,往往带坏一大窝一大片。“一把手”如果能主动将自己置于下属和群众的监督之中,不但自己有一个勤政廉洁的好形象,而且还能影响和带动所辖范围内风气的改善,这显然是百姓们所期待的。郭威一生节俭,更是值得所有的人学习。近日读报,读到广东的一些富翁不但生前为自己造坟墓,而且还为下一代人造坟墓了。这种显富的作法与郭威的作法相比,究竟谁是谁非呢?在“人民公仆”中,那些搞腐败的也往往是丢掉了勤俭节约的好传统。倘若能将节俭之风发扬光大,就不可能去比排场、比豪宅、比名车了,也就不可能走上腐败之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