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准备在实验室里工作一会的,好像很多的事情都积压了下来。正好一个与我年纪相仿的同事也来了,也是准备干点什么正事的,打开电脑,先是各自浏览网页,收取邮件,之后便习惯性的上了联众,想着去那里先瞧瞧。瞧瞧吧,两个人都去瞧瞧,却一猛子扎下去,就不知春秋了。尤其两个人都在玩,更加成了互相的安慰,从一瞧,到一玩,时间飞快的就过去了。进到实验室是7点钟,出来的时候,已经快11点了。
这样的情景已经不是偶尔几次了。这样的故事已经发生太多太多了。
我和朋友走在回家的路上,就不免感慨起来了。朋友说,你说孔子当年那个“食色性也”的论断,是不是不太准确呢?是不是应该是“食色玩性也”才对呢?玩或许就是和食色一样的人的本性吧,为什么人玩起来就是不知疲倦呢?就像我们,不知道把多少的时间花在了玩上,要是把这些时间都用在科研上,恐怕即使成不了爱因斯坦,也是非常了不得的人物了吧。
听罢朋友的话大笑。是啊,何尝不是。就连爱因斯坦本人也不是说过吗:我的成功的公式是a=x+y+z,a是成功,x是努力工作,y是懂得休息,z是少说废话。当年爱因斯坦说这句话的时候,还说:这是一个秘密,我就告诉你吧,或许不仅对于我,对于多数人,这个公式都是有效的。现在爱因斯坦已经长眠地下,他闻名天下的相对论和这个所谓的秘密也众人皆知。可是这个公开的秘密终究没有起多大的用处,爱因斯坦还是百年不得一见的稀罕。
也许年近三十的人了,一个是该考虑着怎么立业,一个是也逐渐的步入了感情生活的深处,再加上是搞物理的,也就时常的想到爱因斯坦来。但毕竟早过了盲目崇拜大师的愤青年龄,更多的倒是把爱因斯坦放置在一个普通人的角色上,琢磨着,这爱因斯坦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人之为人,毕竟是遵从着普遍性的东西的约束的,就算是天才,还是从最平凡的角色出发,依靠自己的努力和适当的环境推动,一步步的达到的。更或许,我现在越来越相信这样的理念,在一个天才的诞生之前,这个事实,或这个结果,是连这个天才本人也原先没有预料到的。
据说卓别林的城市之光在好莱坞首映的时候,爱因斯坦夫妇被邀请去看。当他和卓别林同时走出汽车的时候,人群发现了爱因斯坦,便围拢了过来,欢呼致敬,爱因斯坦很不习惯这个,便问卓别林:这是什么意思?卓别林轻轻的安慰他说:这没什么。这个场景是颇具有喜剧性的,我就老在琢磨,不知道当时卓别林是如何想的呢?作为一个喜剧大师,卓别林应该是对人性的认识洞彻透底的,他是不是也意识到了,这个场景本身所蕴涵的喜剧因素,是完全可以和他的任何一部作品比拟的。群众总是喜欢神奇人物,尤其喜欢神一样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奇人物。他们沉浸在所有的人间烟火之中,并且希望不要遗漏掉一丝一毫的部分,但是他们却对于与他们持相反甚至相背理念的人,当然是已经作出惊人成绩的人,表现出了莫大的宽容,甚至盲目的,无限夸大的敬仰。或许这样的态度是对的,也是有用的,他们借此知道了,毕竟有人可以把自己未能竭力完成的梦想和一切的不可能,给实现和进行下去。
2000年的时候,,时代周刊做了一次关于“过去的一千年对于人类文明影响最深刻的人物”评选,爱因斯坦,这个处于这一千年的尾声的物理学家,众望所归,成为了这个千年人物。就在那个评选的先后期间,时代上刊登了许多的关于爱因斯坦的文章,有一篇文章中,有这样的观点:如果把爱因斯坦的一生比喻成无数个开关的组合,那么正是这每一个开关的确切的开与关的状态,才造就了最后的爱因斯坦。假设这数以千万的开关中,有一个发生了区别于先前的状态呈现,那么直接导致的后果就可能是,爱因斯坦会完全以另一个面目出现,或许是我们一样的普通工作者,一个工厂里看大门的,一个会计,一个物理教师,或者一个艺术家,更或者是一个疯子。我知道这样的说法要用科学的方法精确的表达,确实不易,甚至这种分析方法本身就不那么科学,可是我却明显得感觉到了,这种说法至少是接近科学的,我甚至在矛盾的同时期盼,这样的对于人的分析的实现,永远不要到来,或者尽快到来。这种说法令人感到震撼无比的一点就是,它把一个人最终那个盖棺论定的结果,所成为的那个人,给有限的分成了所多份,一个人之前所经历的每一天,每一个小时,每一分钟,甚至每一秒每一个瞬间,居然都和后来的结果,具体而准确的联系在了一起。这是真正的因果论的胜利。这足以让每一个成长中的人感到自己的人生大有希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