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王颢,在湖南临湘教育界是受到普遍敬畏和称赞的。他个子高大魁武,即使面带笑容,那笑容里也透着严肃。在他退休前的最后几年里,担任教学督导员,足迹遍及临湘大大小小的学校。那些工作作风不严谨的人们一听说“王督导要来了”立马紧张起来。因为在王督导面前,除了认认真真把教学搞好,其它任何手段都使不上,无论你准备多丰盛的宴席、多精美的礼品、多诱人的红包,王督导就是不吃你那一套——果然廉能生威。
每当听到人们谈起,我都自豪地说:“他是我的班主任。”
王颢老师之所以令人敬畏,其真实原因远不止于廉洁,这与他一生敬业、与他对教育工作的忠诚、与他的教学才能及教育实践成果密切相关。他当了几十年的班主任,他所带领的班级被人们称之为“王颢班”他的学生明显有别于其它班的学生。我上高中时,很荣幸地做了“王颢班”的一名学生。
“王颢班”的学生,在当时高考升学率是最高的,落榜生在社会上闯荡的能力也是最强的,这就是“王颢班”一直威名赫赫的原因所在。他的爱岗敬业精神,首先体现在他对自己学生的深刻了解和极端负责任上。每一个到他班上的学生,基本情况都他在掌握之中,并尽可能地根据所掌握的情况,给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
我进“王颢班”之前,经历了一段休学的日子。原来担任学校学生会主席,乡下娃娃,一走进县立中学,就被学校图书室迷住了——以前的确没见过这么多可以任意借阅的图书。尤其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两套书,心里那份爱,如狂如癫,又没时间读,急得睡觉都睡不着。于是急中生智,找到一个有点亲戚关系的医生,弄了个身患肝炎(传染病)的病历证明休学了。校方当然能看出我的病历是假的,对我的休学很有看法。因此初进“王颢班”王颢老师就说:“欢迎你来我班上,但学校对你评价不高,你要努力改变这种印象。”
进“王颢班”后的第一次班会,以“一颗红心两种准备”为主题,同学们都觉得好笑。他自己解释说,这个主题一般出现在毕业班最后的班会上,但那是马后炮。两种准备,必须从一进高中就开始,等满怀热望地参加高考而落榜后再准备,来不及了。他的整个的教育实践,始终贯穿着这种思想。那时大学少,我们这一代人又处在全国人口高峰的峰巅之上,落榜,是大多数中学生无法回避的残酷现实。而王颢老师的能耐不止于比别人送出更多的大学生,更在于他的学生落榜后比别的学生有更好的心态、更多的自信、更持久的自强与拼搏精神。回顾我们一班同学几十年来的风雨历程,在考验面前应声而倒、在艰难险阻前望而却步的只是个别人,大多数至今仍然斗志昂扬,按照各人知与行的实际能力朝着各自的方向努力前进,同届的其它几个班是望尘莫及的。多年来,同学们零星分散于港澳和中南五省区,从未并且永远也不可能齐聚一堂,但我们都不会忘记:我们是王颢的学生。只要有同学回老家,都照例先拜见王颢老师;大大小小的同学聚会,也无一例外地要谈起王颢老师。
我在“王颢班”的经历是十分值得骄傲的,同学校友们都以能和我交友为荣,我自己也一度被评为岳阳专区中学生“三好学生标兵”但我在王颢老师面前却有过三次几乎难以摆脱的尴尬,这一点,从无外人知晓。
王颢老师有四个子女,那时师母刚刚农转非,生活很困难,常到乡下老家搬些米粮。那时我有些力气,受老师信任,代他去过一次,坐车转车,担挑肩扛,数十里往返弄回一百六十斤大米。回校交差时,将行前老师给我的路费交回他手中,他从中抽出两元...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