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床还是睡地,这也是一个比较愚蠢的问题。而且在某一种特殊的情况下,这也不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床比地好,睡床比睡地舒服,所以我们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够睡床,睡得舒服,自然是不言自明的事了。要是真有人就要站出来大叫:我看睡地就是比睡床舒服,我偏要睡在地上,我觉得这样舒服。好,这样也好。品味不同,体会不同嘛。能够理解。起码他是在能够选择睡床还是睡地的条件下自愿的选择了睡地。要是又有人站出来大叫:我看睡地就是比睡床舒服,虽然我从来没有机会睡在床上一天,但是我坚信我睡在床上会浑身的不舒服,就是你现在给我一张床,我还是愿意睡在地上,我觉得这样舒服。好,这样也好。这就有点让人要揣测说话人的动机了,至少有一部分人会怀疑说话者是不是有点阿q的劲头,但是我们还是最后对说话者的口吻无法表示根本的怀疑,因为他就选择睡在了地上,他比我们真切的体会那睡在地上的感觉,我们的猜测只是臆度。而他才是实践者。最后检验他说的是不是真心话的只是给他可以选择睡床的能力。可是怎么也不至于有人也站出来大叫了:我看睡地就是比睡床舒服,我看睡地的人就是比睡床的人幸福。可是这说话的人自从生下来就一直睡在床上,从来就没有一天睡在地上的历史,而且他现在也睡在床上,也不愿意睡在地上,将来的岁月他也毫无疑问的要睡在床上而不是地上。所以这时候你不禁纳闷了,为什么要去无谓的度量别人的幸福,为什么要让明显的贫苦可怜的人们头上戴上富足的帽子,为什么要让自己的生活一天一天的向高度发达的物质生活靠近,而情愿别的落后的人群继续维持在原先的样子。难道大家不是同样的人,有着同样的对于欢喜愁苦的同样的体验。西方人所说的“一人之肉,另一人之毒”恐怕在追求整个社会的物质生活发达的这种具体条件下,是不太灵验的吧。
在西行阿里的路上,我一直在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睡床还是睡地的问题。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广大的生活在农牧区的藏区的老百姓。而且我们每一个人也隐约体会到了一种暧昧尴尬的心情。一方面,我们看到的是极度的落后,不发达的物质文明,未开化的精神世界,一方面我们又看到的是在这种特殊的条件下保存的如此完整的人性,质朴,善良,无忧无虑。暧昧的心情源于何处呢?不愿意看到有些人在同样的世界上还过着如此穷困不堪的生活,又庆幸我们自己有机会看到这些过着如此生活方式的人群。同行的一人说:我希望再过二十年再来他们还过着如此样的生活。为什么,为什么希望他们二十年后还过着同样的生活,你希望自己的二十年后也过同样的生活吗?恐怕明年你就想把自己的车子换一辆了吧。让他们维持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变难道就是为了满足你二十年后再来的时候仍旧可以看到如此地新奇景象吗。
有人就问了这样一个问题,那么你呼唤睡地不如睡床舒服究竟是为了什么?这是最为直接的问题,我们所以这样呼唤,就是为了告诉大家,发展是所有人的期望与权力,并不是某些人的专利。那些睡在地上的人们也会体会到睡在床上的舒适,而且他们的生活与我们的生活的差距应该是越来越小。如果还有人要说,恐怕这样的发展下去,一些独特的文化现象将会消失了。那么我们还要说,与个体的人的幸福相比,集体的文化现象绝对要次要的多。而且可能某些引人注意,惹人新鲜的文化现象本身就是一种落后的象征。所以在追求保留民族特色文化特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刻意的为了保留什么而放弃了发展。我们相信,在发展的过程中,好的文化,民族特色中优良的东西一定会自然的保存下来,而且还会发展出更先进的,更优秀的民族特色的文化,但这决不是可以勉强挽留下来的东西。
在普兰县城的一个不带卫生间没有自来水的旅馆里,我们一行八人就这个问题而各抒己见争论不休直到夜半的情景我始终不能忘记。尽管争论总是无一例外的以妥协收场,以各自加强自己原先的观念结尾,但是就问题本身的思考,我想可能每一个曾经参与过的人都在继续。
睡床还是睡地究竟是怎样的一个问题呢?其实是大家在谈到关于西藏的文化与生活方式面对外来冲击时所可能遇到的情形时,抽象概括出的一个有可能牵扯到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可笑的问题。在西行阿里的路上,大家看到了许多不仅在北京上海无法看到的场景,还是一些我一样生活在拉萨的人群不可能见到的场景。那是真真切切的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他们逐水草而居,放牧着牛羊从一个草场赶到有一个草场,帐篷一支起来,就是一个温暖的家了。在马莜拉山底下海拔大约四千八百米高的地方,我们与牧民一起吃糌粑喝酥油茶,与牧民睡在一个帐篷里。那是我平生第一次睡帐篷,没想到就睡在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帐篷里,而且是在海拔接近五千米的高度。刚睡下的时候,我还能听见里面的一个妇女的小孩的啼哭声,早一点的时候,从附近来的一个赤脚医生刚刚给他打过针,他感冒了。还能听到的就是帐篷外面的呼呼的风声,那是我听到过的最好听的风声。随即我就睡着了,那一夜无梦的长眠,就好像一小会,刚眨了个眼,丢了个盹似的。第二天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起床了,起床了,该赶路了。
马莜拉山过后,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