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并且一再的提醒她衰老和死亡?
假设写作者把被倾诉者当成了和自己平等的主体
也就是说,认为她也拥有着和自己一样对于人生和宇宙的理解
那么为什么还要担心她的脸上会有痛苦的皱纹?
难道她不会反省自己的人生?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凄然的轻轻的诉说那爱情的消失”
请原谅我对写作者的不敬,以思想游戏的名义,正如写作者以爱的名义一样质疑被倾诉者一样
去质疑写作者自己:
被倾诉者的确可能被你言中,当她老了的时候,或许就是在炉火旁垂下头来
并且也的确在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失
可是:哪一个年老的人不曾为某些事物的消失,而黯然伤神?
这其中就包括写作者自己。
更何况,谁曾保证爱情永远不会消失?
假设爱情的确如同树木,一定会有枯萎的一天,难道我们不应该更善意的劝解我们所爱的人
去接受而面对,而不是去徒劳的悲伤。
就象前人曾经说过的话(不过他说的不是爱情,而是包含了爱情的人生):把人生的消亡看作河流进入大海。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慢的踱着步子,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旁”
从诗歌本身的套路来讲,从审美的角度来讲
从具体的对象——女人开始,从爱情开始,然后把爱情提升到天空中
把具体的世俗的人和上天,和星星相提并论,或许正使这首诗歌得以传世的原因
另外写作者也表明了自己对于爱情的态度:爱情恒古长存,和星星一样永恒。
可是千万不要忘了,对于这一点,并非每个人都抱有相同的看法。
或许那个被倾诉者就是一个不相信爱情永久的人?
另外,如果爱情的意义真的和星星一样久远,那么是否
当写作者和被倾诉者一起老了的时候
他们会在这同样的星光下,千里相思,共享这种爱情非比寻常的魅力?
那么还应该有什么遗憾可言?
最后要说的是:这首诗真正的作者,应该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
一个是写作者,一个是被倾诉者。
正是因为有了被倾诉者的拒绝,才有了这首诗歌的存在。
而更广泛的说,这首诗歌的作者应该是所有人,或者说所有人所具备的共同情感。
或者神秘一点的说:不仅这首诗歌,而是一切诗歌,一切优美的文字
他们的作者应该是上天,是我们头顶的星空。
我们一般意义上的作者,只是无意拾起了它们。妙手偶得之。
2006。12。5